欢迎来到鑫讯新闻网资讯网!
鑫讯新闻网>综合资讯> 敦煌卧室装修设计图片图说敦煌二五四窟古代

敦煌卧室装修设计图片图说敦煌二五四窟古代

时间:2024-11-14 浏览量:

“敦煌”二字甫一出口,犹如宝石落地。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唐《汉地.地理志》)

它是璀璨辉煌的大漠珠玉,是多元文化的融合之地,是凝聚千年文明盛景的琥珀。

在现代人眼中,它承载得更多的是历史意义。

而当我们把目光回转到千年前的北魏时期,当时的敦煌莫高窟作为佛家修行地,为何能让信众们长途跋涉赶来朝圣?

莫非真如始建者乐僔和尚所说三危山上佛光灿烂如有佛旨?

莫高窟的神秘魅力究竟来自哪里?

《图说敦煌二五四窟》一书告诉我们,原来古代工匠们在崖壁洞窟内打造了一个佛国世界,让信众们在洞窟中迷失了空间、模糊了时间、忘却了自我,把身心完全交给了佛境,从而获得了心灵的升华!

听起来,如入幻境,这是不是像极了近年颇为流行的“沉浸式设计”?

什么是“沉浸式设计”呢?

1.它的理论基础是心流理论。

在心理学上,个人精神完全投注于某种活动的感觉被定义为心流,心流产生时会有高度的兴奋感和充实感。

2.它通过营造场景,让人专注在当前的目标情景下,模糊了人与艺术作品、自我与他人之间界限,而忘记真实世界的情景。(《设计的法则》)

例如展览《心灵的畅想——梵高艺术沉浸式体验》,就是利用360度全息投影、VR逼真现实虚拟技术,重建了梵高的艺术作品,在1500平方米的大空间营造了多个沉浸式体验空间,让观众仿佛亲临梵高生前生活的卧室,感受画家的艺术灵感;或似置身于梵高的名画中,看到梵高作品中的肖像悉数“复活”,漫步过你身旁。

这样沉浸式的体验,充分调动了观众的五感六觉,从而获得极为丰富的艺术体验。

千年之前的古代工匠并没有现代的数字技术,为什么说他们竟也可能使用了这一现代流行的设计理念?

结合《图说敦煌二五四窟》一书,我们可以从空间、时间、自我三个维度来分析一下其相似之处。

1.迷失空间:在空间上营造场景全方位沉浸感。254窟以中心塔柱为轴心,洞窟的上、中、下三个空间由平面、立体、半立体的佛教壁画、彩塑、浮雕有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佛教空间。

(1)上部:佛国净土整个窟顶为重复排列的平棋藻井图案。

在藻井图案中,中央的蓝色画面表现了一座池塘,一朵莲花盛开在其中,飞天们围绕着莲池飞行,似在欣喜赞叹。

在佛教,莲池象征化生境界,飞天是佛祖讲经时飞舞撒花的天神,平棋藻井象征着佛国的净土世界。

在整个壁画装饰的最上层,是围绕石窟一周的天宫建筑图绘和天宫乐伎。

看到他们,观者仿佛真的来到了无忧无虑的佛国净土。

(2)中部:佛祖因缘说法中心塔柱是整个石窟的轴心,其四面都有立体彩塑佛像。

正面的交脚佛陀为254窟的主尊塑像,信众入窟后最先礼拜主尊,接下来从中心塔柱左侧开始绕塔柱顺时针方向观览一周,塔柱四面的佛塑和三面窟壁壁画逐一映入眼帘,这些图像依照一定的次序组合起来,传达着特定的象征意义。

南北两面的壁画描绘了释迦摩尼佛的本生故事,表达佛教教义里的舍身和信念。

西壁则是满壁的千佛图绘其排列规律为:南一侧是过去世庄严劫千佛,北一侧为未来世星宿劫千佛,和主尊释迦摩尼佛共同构成佛说的三世宇宙。

另外,壁画上方还有十个列龛,各有结跏趺坐的佛和菩萨居于其间,表现的是释迦摩尼佛祖说法和弥勒佛听法的时刻。

(3)下部:轮回的忍耐是因缘的修行柱础由一组地神药叉组成,他们是负重之神,象征托起整个世界。

整窟的四壁基层的装饰带上,绘有丰富的忍冬纹样,忍冬象征着顽强生命力、经冬不凋,和窟顶的莲花纹样装饰带交相辉映,在空间意向上到达生命体验圆满自在的至高境界。

这种空间营造整体幻觉的方式,在公元前60世纪的罗马庞贝的“酒神大厅”也有同样的呈现。

酒神大厅当中的壁画展现的是祭祀酒神的仪式。

壁画环绕室内四周,高1.85米,29个写实风格、真人大小的画像,以一致的视角、大小、比例,加上一些视觉上具有浮雕效果的图像及几何线,结合溢出画面的人物视线的设置,几乎占据观众的全部视野,形成了一个虚幻的空间,让置身其中的观众获得全方位的感官体验。

2.模糊时间:在时间上设计故事主线,沉浸入三世佛缘。(1)忘记此时:明暗光线变换的“催眠”效果信众们一大早从三个时辰路程外的敦煌出发,一路上不断变亮的天色告诉他们已越来越接近莫高窟。

每当朝阳升起,蓝紫色的天空映照着绵延一千七百余米、高三十余米的莫高窟崖壁,那一排排的洞窟,好像闪着万道光芒。

也许这就是乐僔和尚在戈壁滩上望见的佛光佛旨,也在召唤着信众们前来朝拜。

清晨初生的阳光透过门楣上面的明窗,落在主尊交脚佛像身上,信众们乍一入洞,便被这金光灿灿的佛像震慑住心神。

整窟的蓝灰色调,与窟外沙漠戈壁的黄色形成鲜明对比,在戈壁的强光中眯起眼睛的人们,进入窟中,会感到一种由内而外的清凉和解脱。

开始绕窟巡礼,甬道的光线一下变得昏暗,信众们在半明半暗间观看身周的壁画和佛塑,听着僧人解读佛祖释迦的庄严法相和前世今生。

现代的沉浸式设计里,光线是最主要的媒介。

现代的数字技术调动声光线,创造一个较暗的环境,以便最大化地调动和满足用户的视觉、听觉和知觉。

254窟也正好符合了这样的光线环境。

暗淡的甬道让信众们把视线集中在壁画上,聚精会神地进行佛教仪式,忘记时间,把自己融合进这个特殊的时空里。

(2)忘记此刻:壁画故事形成场景故事线,制造代入感南北壁的四幅主要壁画按巡礼顺序依次为《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尸毗王割肉贸鸽》的、《难陀出家》(另一说为《释迦降服龙王》)、《释迦降魔成道》,其故事线为:释迦牟尼经过积累世代善行(舍身饲虎、割肉救鸽),成道时又降龙伏魔,最终得道成佛。

信众们凝神聆听僧人的讲解,全力调动视觉、听觉、知觉,来体会佛本生故事所传达的教义。

这样的故事性,和沉浸式设计里的故事营造规则有异曲同工之妙。

美剧《西部世界》就设计了一个高科技的沉浸式体验区。

园内每个角色都有自身的故事和人设,游客进入园区后,和遇到的人物会产生一系列故事情节,有很强的故事性和代入感。

洞窟壁画的故事就充分调动了信众的情绪,忘记今夕何夕,将自己代入成佛因缘故事中,去理解关于十善、五戒的佛教教义。

如果说,西方哥特式教堂窗户上的马赛克壁画是不识字人的圣经,那么,敦煌的壁画就是中国古代不识字人的佛经。

(3)忘记此生:三世劫千佛带来浩瀚宇宙的祝福。后壁图绘的千佛,依巡礼顺序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劫千佛。

“劫”是佛教世界观中的一个时间计量单位,意指极其漫长的时段,每一劫中世界会发生“成、住、坏、空”的因缘转化更替据佛经记载,在过去世庄严劫、现在世贤劫和未来世星宿劫三大劫中,各有一千尊佛成就,每当一尊佛入灭后,就要经历相当漫长的岁月,另一尊佛才会出现于世。

254窟使诸佛同时呈现,当信众绕柱观礼一周,便逐一见证了过去、现在、未来的千佛,被束缚在有限生命中的人们如同获得了整个宇宙的永恒祝福。

人们于现世经受苦难,三世千佛告诉你,人的有限生命不过是浩瀚的佛教宇宙观中电光火石般短暂的一瞬,今日的苦难不过是轮回的修行,是如此的渺小与平常。

忘却今时今日,便入了因缘之道。

3.忘却自我:“禅观”阶段,进入心流状态。(1)在巡礼和观像结束后,整个礼佛进入了最重要的阶段——禅观。书中解释:“信众们齐整衣服,盘腿打坐,集中意念,开始在心目中通过‘观想’构建金色完满、具有种种相好的佛的真容,所见越真切,对其生命的提升越有助益。不少人经过此番身心涤荡,进而‘五体投地,泣泪像前’(《观佛三昧海经》),对佛教义理产生了更深切的认知和了解。”

(2)为什么说“禅观”能让人打破自我,进入心流状态?我们可以参考“冥想”的原理。冥想是把注意力集中到一个单独的对象上,通常是对呼吸的感知上,停止知性和理性的大脑皮质作用,而使自律神经呈现活络状态。简单的说就是停止意识对外的一切活动,诱导出生理-心理性的放松反应,而达到「忘我之境」的一种心灵自律行为。

米哈里·齐克森米哈里在《心流》一书中对心流体验这样定义:

“行动者进入一种共同经验模式。在该经验中,使用者好像被吸引进去,意识集中在一个非常狭窄的范围内,以至于与活动不相关的知觉和想法都被过滤并忽略掉,并且丧失自我意识,只对活动的具体目标和明确的回馈有反应,透过对环境的操控产生控制感。”

通过以上定义,我们会发现“冥想”要求的专注忘我和心流体验是一样的。

“禅观”也是如此。它要求信众们安心、调息、定意、忏悔业力后,进入“观”的状态。

《禅秘要法经》(鸠摩罗什译)等经典教导,修行者在心目中“观”佛陀的庄严法相,在修行中遇到瓶颈时,要借助忏悔业力向弥勒菩萨请教来获得突破,最终得见心灵成像的庄严佛身,从而领会到更高层次的生命状态。

结语:通过《图说敦煌二五四窟》一书,我们得以知晓古代无名工匠的无上智慧!

他们在这不足65平方米的洞窟内创造了一个从大地、人间到天宫净土的空间连接,从空间、时间、自我三个维度为信众营造了一个模糊了人与环境、自我与他人之间界限的佛教象征之境,承载了佛教的宇宙观和世界观,使信众如同经历了一场时空之旅。

这样的沉浸式体验,对于今天的观众来说,依然十分引人遐思。

如是敦煌!

花卉杂志-在线征稿【官】

数理化解题研究杂志社

现代英语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