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锢名士东汉末年,有几类人能量很大:家里四世三公的袁绍袁术算一类;宦官之后例如祖父靠买官买了个太尉的曹操算一类;执掌地方大权的宗室后裔如刘焉算一类;还有一类人更是特殊,他们虽然受朝廷通缉,却受千万士子敬仰,他们虽常受迫害,却能指摘天下。
他们的名字又叫做“党锢名士”。其中出名者,有三君、八俊、八顾、八及、八厨。
三君指窦武、刘淑、陈蕃三人,为“一世之所宗”,即值得世上人学习的榜样;八俊指李膺、荀昱、杜密、王畅、刘佑、魏朗、赵典、朱寓八人,为“人之英”,即人中英杰;八顾指郭林宗、宗慈、巴肃、夏馥、范滂、尹勋、蔡衍、羊步八人,为“能以德行引人者”,即道德可以为他人榜样的。八及指张俭、岑晊、刘表、陈翔、孔昱、苑康、檀敷、翟超八人,为“能导人追宗者”,即可以引导其他人学习三君等榜样的。八厨指度尚、张邈、王考、刘儒、胡母班、秦周、蕃向、王章八人,为“能以财救人者”,即不惜家财,救助有难者的。
这些人虽然受到大权独揽的宦官迫害,当时人却以这些人为君子,朝中大臣自公卿以下,都畏惧被他们指责贬损,皆登门拜访他们。
刘表就是其中一位。
刘表字景升,兖州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人,和江夏竟陵的刘焉同一个祖先,都是汉景帝儿子鲁恭王刘余一脉,正儿八经的汉室宗亲,或者说是东汉极为疏远的皇室宗亲。十七岁时,刘表游学南阳,拜在了山阳老乡、一代大儒、时任南阳太守的名士王畅门下。
拜在大儒门下,自然对经典了然于心,其才学水平也很高,《刘镇南碑》说他“瑰玮大度,黄中通理,博物多识”。《三国志》里说他“姿貌甚伟”,《后汉书》说他“姿貌温伟”,一眼望去就非常人。刘景升少时热血,在当时宗室不太好出仕做官的大背景下,怀着匡扶汉室和天下黎庶的远大政治抱负,抨击朝政、议论时事,积极投身于反对宦官专权的斗争风潮。
大儒弟子、宗室后裔、姿貌甚伟,种种加持下,刘表也成了当时的名士,名列“八顾”、“八及”,在当时太学中有“海内所称刘景升”的说法。
这下子成名了,麻烦也来了,党锢名士的对头是宦官,得了名,就得承受来自宦官的愤怒。这下子是“诏书捕案党人”,不跑也不行了。这一跑就跑了十几年,直到汉灵帝“大赦天下党人,还诸徙者”,昭雪了党锢之祸的受害者。四十三岁的刘表洗脱罪名,并迎来了人生新的春天。
单骑定荆州刘表刚入官场时,从郡功曹做起,再是计吏,一路凭借真才实干以及前期威望入了大将军何进的法眼,入大将军府做了幕僚。
接着何进死了,然后董卓就来了。当然董卓来了,对很大一批人来说都是好事,《三国志》记载是“忍性矫情,擢用群士”。比如豫州刺史孔侑、北海相孔融、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等等地方长官。后来这批人中很大一部分成了之后反董十八路诸侯中的一路。
董卓很蛋疼,但是地方上缺长官了他又不得不替朝廷任命。
于是,那个年少成名、素有人望的刘表进入董卓视野。
我想让你去做刺史去不去,好啊,我去啊,好,就决定你去荆州了。啊!
《刘表传》里是这样说当时的荆州:
“人情好扰,加四方骇震,寇贼相扇,处处麋沸”
这还不算啥,荆州可不是无主的地:
“刘表之初为荆州也,江南宗贼盛,袁术屯鲁阳,尽有南阳之众。吴人苏代领长沙太守,贝羽为华容长,各阻兵作乱。”
刘表啥条件,单骑入荆州,没错史书上写的就是单骑入荆州。
换做一般人,或许故事也就不了了之了,但是刘景升明显不是,我们来看看刘表进入荆州后的一系列骚操作。
第一步联合当地大族势力,“延中庐人蒯良、蒯越、襄阳人蔡瑁与谋”。任命蒯越为“大将”,执掌兵权;蒯良任军师,谋划四方。先打造自己的班底和人马,有了人马才能在一片兵荒马乱中谋得出路。第二步和袁术交好,你袁术不是想要南阳吗,好,我给你。“刘表上(袁)术为南阳太守”,刘表以地换路,搞定了虎视眈眈的袁术。顺手在袁术和孙坚之间栽下了一根刺。第三步收复荆襄,先是靠忽悠斩杀了五十多个宗贼首领,之后派蒯越亲自出马,和庞家的庞季一起,前往襄阳,游说据守襄阳的江夏黄巾余部张虎、陈生,让他们放弃抵抗,归附刘表。真正在荆州有了自己的地盘。
最后一步传檄而定,荆州各地的郡守县令,不论是朝廷任命的,还是割据自封的,除了少数选择性被诛杀外,不想听刘表号令、不愿与刘表合作的,如长沙太守苏代、华容县长贝羽等,大多弃官而逃了,“江南遂平”。
这就是一代诸侯刘表的前半生,到了后半生,其经历平平,逐渐和《三国演义》里那个老迈的刘表形象重合,无甚可提。
到了后世东晋,有个叫桓温的人曾经说了一个很有名的关于刘景升的典“大家听说过刘表吗?他养了一头大牛,吃的比别的牛多十倍,重达千斤,拉的货还没一般牛多。后来曹操进荆州,看见这头牛,把它杀了分给底下士卒享用,没有一个人不说曹操干得好的。”也曾经是名士的刘表在地下听到这番揶揄内心又会有什么感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