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鑫讯新闻网资讯网!
鑫讯新闻网>综合资讯> 铭瑄起名细说龙岩永定文溪顶头楼

铭瑄起名细说龙岩永定文溪顶头楼

时间:2025-07-15 浏览量:

顶头楼位于永定区培丰镇文溪村中心,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一条小河在外大门前潺潺而流,两处风水林分列其旁,田野环绕其间,颇有特色。

一、迁徙肇基

自南宋丞相郑清之与萧婆太在龙岩市永定区城郊镇龙安寨肇基,经历十代,十一代铭瑄公因做小生意,从庵坑里来到文溪,结识温家独生女,成为夫妻。其子十二代郑良虎(廷芬公)在老屋厦繁衍生息,经历八代,十八代必丹公迁居陂子厦落脚,后又经过两代,二十代梦枢公在康熙年间,来到文溪河西畔,精心选择地址建造房屋,为顶头楼肇基始祖。

二、名称来历

清康熙年间,郑梦枢在文溪河西畔的榕树边施救一条灵蛇后,容成子托梦给他,择址建造房屋。经过风水先生解说,此处建房必须木、火、金、水、土五行俱全,才能子孙和谐,故取名为:錄榮堂。后来,文溪郑氏族人沿着河西岸边筑起一道长长的水坝。因为錄榮堂处于文溪河郑屋坝最上端,故称为顶头楼。

三、建筑结构

顶头楼总体建筑为三堂两落的五凤楼,主体是录荣堂(大厅錄榮堂)。以坐北朝南的录荣堂为中心,正北面是正楼,东西两侧是横楼。东侧横楼与正楼之间是围楼,仅存一部分,外围是药店。西侧与正楼之间也是围楼,现仍完整。正楼南面是内大坪、池塘和蔗糖;外大坪西侧是兰花厅,往南是新楼子。外大坪东侧在外大门,外大门与横楼之间是阔口厅、担水门。外大门外围是一条直通乡内外的极长石砌路、一条文溪最长的龙圳、一条长长的清澈河流。横楼外面是猪寮、牛寮、碓寮与厕所。

录荣堂西北面的风水林是龙眼树林。东北间的风水林,以古榕树为主,另有朴树、腊树、石花树等,抵御来自孔夫方向的那条窠煞。沿着河坝而建的楼房称为抵煞楼,是昔时文溪乡政府驻地以及溪东西民校旧址。

录荣堂上面是抵煞楼,再往上是东山书院,下面是颐年楼和联萼楼,五栋大楼联成一个整体,就是顶头楼。

四、崇文重教

梦枢公的第三个儿子郑济廷(焘光公)于乾隆年间高中秀才始,其子郑天恩(登云公)也高中秀才。登云公精心培养楼内子弟,大力建造私塾,即东山书院,其子郑唯贤(宝山公),其孙郑芙(英昂公)均中秀才。其他,大学生更多,如郑秉鸿(英钧公)同知衔官级加二级,郑鸿基(万和公)于民国二年(1913年),即被选为中华民国永定县第一届议事代表大会议事员(相当于县人大代表),也是太平里著名绅士。顶头楼连续四代出现秀才、贡生,后来兴办溪东西民校,文风鼎盛,闻名四乡。“录训仰高风长垂流芳带草”便是顶头楼的写照。

五、沧桑历变

顶头楼自清朝康熙年间开始建造,于嘉庆年间完成整体建筑。世事沧桑,三毁三建;惊叹之余,必须了解。

1862年,太平天国的余部汪海洋流窜到文溪,顶头楼作为清政府文溪乡政府驻地,拼死抵御,结果不敌,楼内驻军和居民逃散,大厅、正楼与横楼悉数被焚毁。太平天国灭亡后,录荣堂于1866年重建家园。

1929年,顶头楼作为文溪乡苏维埃政府所在地,遭受民团攻打,整个建筑群全被烧毁。1945年,由万和公出面牵头,集资出工重建家园。

2009年,览于楼内房屋破败不堪,顶头楼进行新农村建设,拆毁西侧横楼和阔口厅,2011年至2012年重建正楼和两侧横楼。2015年拆除兰花厅,2016年重建。

六、顾名思义

1.顶是“上”,即上面、上端之义。录荣堂整体建筑位于文溪河郑屋坝和龙圳最上面,顾名“顶头楼”。“秀挹东山”尽揽四周胜景。

2.顶为“鼎”,即文风、人口和建筑最为鼎盛。旧时,考上秀才至少比当今高考直上大学生更难。录荣堂自焘光公始为秀才,连续四代出现秀才、贡生,人才辈出为文溪乡文风最盛。同时,录荣堂人口最多、建筑最为完整。

3.顶同“等”,即等待之义。顶头楼地处文溪乡的中心,是清朝、民国时期的文溪乡政府所在地,又曾是文溪乡苏维埃政府所在地,整个文溪村民都要来到此处等候,如交粮、上学等事务。此处又有学校和药店,培风四乡也有众多村民来此寻医问药。

有感于此,天涯人特此撰联说:門前水流浪沙黃金淘盛贊在錄,樓內木盛宗廟香火旺齊稱為榮。 横披:热土亮堂。

希望顶头楼内郑氏族人不忘祖训,团结一致,加倍努力,将录荣堂发扬光大。

教育思想理论研究国际刊杂志

农业灾害研究编辑部

大众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