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五原县位于“塞上江南”河套平原的腹地,有光能丰富、日照充足、干燥多风、降雨量少的气候特征,也有引黄灌排渠系成网的水资源条件,天赋河套、地赐五原,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安逸、安居民风民情,五原人展油活水、旱涝保收,曾羡煞天下多少农人,让无数内蒙古人嫉妒。
自古五原和黄河就有缘分,二者相得益彰,绝对是黄金组合。不论是历史上黄河改道、还是近代修建水利工程,黄河成就了五原、造福了五原人,五原人眷恋着黄河、给了黄河施展力量的平台,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五原各族人民团结协作,一个名优特五原已横空出世,番茄产业第一县、全国葵花产业第一县,国家“秸杆养羊”示范县,内蒙古西部地区最大的农畜产品集散地,就是最好的成绩。
五原灌排渠网,始于久远、盛于晚清(要记住王同春这个人,民国后期的小学语文编有《王同春开发河套》一课墨功纪念),特别是自从1961年修建了二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极其子系统水利工程,犹如人体的大动脉般将奔腾的黄河水涌入总干渠的一、二、三、四分枢纽及支、斗、细、毛渠等系统内,输送到各个地畔田野中,实现了调节水量、根治黄河水旱灾害、灌溉、排涝等综合作用,永不干涸的二黄河系统被紧紧的控制,旱了能浇地、涝了能排水,为农业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农人实现了美好的理想,成就了永恒的河套米粮川基地。
不说五原的历史悠久、文化璀璨,蒙汉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这片土地的过往,也不说五原的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游牧文化和农耕文明结合诉说着这片土地的荣光,光说说五原的人文特点,就值得赞叹令人叫绝。在这里,民风淳朴、从容淡定,因为人们吃穿住行不愁,邻里关系简单明了,人际交往直接随便,西口文化得到传承和延续,这里地名、人名的取名更加随意自由,以至有“李家圪旦薛二的三小子和邓润圪旦刘四的二闺女找对象”这样的说辞;在这里,水渠环绕着村庄,村庄依恋着水渠,人与水相依相偎,生命和自然互亲互爱保持着和谐。
有水有地就能活命,有政策有人就能繁荣。清初康熙征讨葛尔丹,沿途各民族子民为征剿做出了牺牲和贡献,塞外草原人烟稀少、难以繁荣,而长城南特别是山西又是地少人多,在得到清政府默许后蒙地王爷也同意迁入一定人口开发河套地区、过去汉民禁止入蒙的禁令渐渐废除,特别到咸丰年间,因为战争、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口里(长城南)粮食绝收,饿死无数,大批逃荒、避战乱的晋西北人、陕北人、河北人越过包括山西杀虎口、陕西府谷口、河北独石口等长城口来到河套谋生,最后定居壮大,形成许许多多村庄,过上了相对于老家富足、平安的生活,这里成了他们的家乡,他们的到来,也给河套地区带来了他们的生活习俗,这就是历史上的“走西口 ”的背景,五原也是晋商、陕商出关在漠南进行贸易的地方,为繁荣和发展五原功不可没。
走遍五原的村村社社,总会发现到处有方便随口的“圪”字的村社名,圪旦、圪卜、圪梁等,如寡妇圪旦、三闺女圪旦、王润珠圪旦、牛家圪旦、九套圪旦、二马青圪旦、李家圪旦、赵家圪旦、郝六圪旦、温家圪旦、插凑圪旦、杨拴狗圪旦、场圪旦、油坊圪旦、辛柜圪旦、二阴圪梁、邬三圪旦、樊四蛇圪旦、王五圪旦、公中圪旦、杨桂沙窝、潘三圪旦、张二鱼圪旦、长工圪梁、大圪旦、王二拴圪旦、白眉毛圪旦、韩徐圪旦、张四圪旦、史三偏圪旦、王明武圪旦、臣佳圪旦、邓润圪旦等等,考验着你的记性。
河套农耕文化博览园是以农耕文化为主题,以农耕文化博物馆、绿色长廊、二十四节气广场、农耕水街区、民俗互动体验区为亮点,集科普、教育、趣味为一体的精品旅游文化景区。
巴美湖湿地公园被评为国家级湿地公园,是五原县集时令休闲、娱乐、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区。
五原特产,绿色有机,地理标识,不一样的品质,给您不一样的享受。
来五原,你会发现,人们除了上学参军另起一个响亮的官名外,起初往往为了孩子好养活会起一个特色小名,比如很多男孩子的名字叫拴柱、全拴、拴喜、迷柱、拴牢、迷牢、拉不动、来栓、后生、羊换、狗焕、面换、油换、赵四、牛三等等,很多女孩子的名字叫招娣、带弟、果果、叶叶、仙桃、来凤、引弟、盼弟、板女、白女等等,类似的名字不胜枚举、让你怀疑自己的想象力。
说不尽的河套、道不完的五原,据称,未来五原,将以天然湖泊和丰富的农牧业资源为源,深度开发黄河风情、河套农耕文化旅游,建设集休闲、度假、娱乐和购物为一体的乡村度假游和农业观光游,以进一步提高河套农耕文化在全国的知名度,促进地区经济文明和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