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历史上留下来的古老地名
既记录了这座城市厚重的历史
也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合肥之根”庐阳区地名更替的历史
是昔日合肥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说地名故事 品庐阳古韵
--
「洪家花园」
洪
家
花
园
合肥老城池虽然已经不是旧时模样,但随处走走,还是可以寻找到一些历史遗迹。位于长江路老安徽省委院子里的“小花园”,过去是大名鼎鼎的洪家花园。亭台楼阁无迹可寻,但关于其间的轶事仍然在坊间流传。
昔日要是在合肥商界提起“长临帮”,大家会纷纷竖起大拇指,那些来自于东乡长临河的商贾们,将市场搅动得是风生水起,大宗买卖里没有他们不掺乎的。尤其是涉足利润丰厚的银楼、布店,而洪家花园的主人就是他们的代表。
洪老板名叫洪明炯,兄弟三人,哥哥洪明远,弟弟洪明亮,他排行老二,祖辈都是长临河的农民。但到了他们这一代家里有了织布手艺。有一次,三兄弟的族叔从日本留学回乡探亲,带来一条东洋毛巾。不论是纹理还是图案,都比乡下手工织的精致多了。
洪老板在三兄弟中脑袋最灵活,他将那条东洋毛巾拆散开,仔细查看其中的经纬编织组织,反复试织,最终成功。首批产品360条毛巾投放市场,很快销售一空。据说这是洪老板捞到的第一桶金。
不久,洪老板在三河镇创办了我省第一家毛巾厂,取名勤益。1910年,洪老板将厂子开到了南京,当时有70多台机器,百名工人。遗憾的是好景不长,动荡的年代对实业的影响很大。洪老板只好回到家乡,多方筹措资金,在合肥大东门外继续开办洪运记毛巾厂。洋货倾销中国时,他又果断扩大规模,与人合资成立华阳毛巾厂,不仅生产毛巾,还生产布匹,在中国民族产业普遍受到外来资本和产品冲击的时候,却能夹缝中求生存。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掀起抵制日货的浪潮,主要由外资日资企业生产的丝光纱从市面上消失,洪运记毛巾厂的产品正好填补空缺销。这是洪老板掘得的第二桶金。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纺织厂内景
有了钱的洪家兄弟,于1931年在小东门今天的安徽省委院内购买了一大片土地,大兴土木。洪家后人后来撰文回忆:由主宅经过大厅到后院,进地下道,过“一线天”,然后拾级而上,方入花园之北端,再穿假山、石洞,便是生圹(生前预造的坟墓)。周围有玉石栏杆,种植松柏,以鹅卵石铺路。月牙池内有莲藕,池下通观音庙,庙顶是琉璃瓦,雕梁画栋。庙内有玉观音一座,分列十八尊罗汉。庙下又有一口清水池,中有土墩呈现海岛状。池边有一大殿,放置了桌椅,以供游客休息。生圹左上方又有一祠堂,砖墙玻璃瓦。
我们今天当然已经无缘目睹洪家花园的真实面目,但单从院子里光是牡丹就有五百多株,完全可以想象当初的规模。
洪家花园的主人不仅有胆有识、有勇有谋,而且是一套自己的生意经。
我在一处资料里看到一组数据:清朝末年,合肥年外销稻米130万担,棉花3万担,鹅毛6000担,鸭毛1万担,鸡蛋3万担,麻油1万担,豆油2万担,花生油5万担,小麦15万担,土布80万匹,杂粮3万担,牛皮8000张等,主要是农副产品;而输入的主要是纱、煤油、火柴等洋货。这表明合肥当时已经成了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倾销地和原料供应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遭到破坏,商品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到了民国时期,本土诞生了一些能够掌握近代生产技术、有着近代经营理念的商人,洪家三兄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时期就往返于南京、上海等大码头,频频与洋人打交道,在庐州城里更是将生意做出了花样。
老合肥牛耘先生给我讲了一个洪老板吃西餐糊洋鬼子的的故事,让人听后忍俊不禁。
当时,英国亚细亚煤油公司远东分公司要在合肥设立经销处,但对经销人员的条件要求相当苛刻,即必须要有殷实的流动资金、几千亩的田地以及良好的信用作保证。洪老板知道后感到是一次发大财的机会,于是卖掉了乡下祖田和城里工厂,又找“长临帮”老乡借了一笔巨款,并且分别宴请庐州城里李府总管、绅商豪富和东大圩的地主,为他做足“势子”。
英国亚细亚煤油公司远东分公司接到他的承办申请后,来电说要派一位经理到合肥考察。为此,洪老板从上海请来一位西餐大厨,还特意购置一套银制刀叉餐具,专门请教外国人的风俗习惯。当洋经理偕同夫人一干人等踏进洪家花园,立即被雅致的园林所倾倒。待到西餐上桌,没想到在这个内地小城居然吃到了家乡的菜肴,而且接待礼节无疑走样,当时就心生好感。
第二天一早,洪老板预备好了轿子将洋经理抬到东大圩田头,洪老板早就安排好一切。正在田中劳作的农夫、农妇,纷纷鼓掌欢迎,虔诚地高呼:洪东家好!洋经理见此场面,认为洪老板是个有财有势、财大气粗的人,回去后就决定将合肥经销处的业务交给洪老板做。
洪家花园旧址,亭台假山恍惚可辨当年盛景
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道路是坎坷的,洪家花园的主人也没有跳出窠臼,历经战乱,最终在合肥日本人的铁骑下衰落了。从那时起,那处风光旖旎的场所几度成了这座城市的机关要地。
最先将机关放到那里的是日军庐州警备司令部,那是合肥沦陷以后占领这座城市以及周边乡镇的最高军事机构。
抗日战争胜利后,时任安徽省主席李品仙也将公馆设在洪家花园,一直到1948年底败退而去。
国民党安徽省主席李品仙
采写洪家花园的时候,我走访了省委家属区里面的一些老干部。一位在皖北党委机关工作的老同志说:“洪家花园怎么会不知道,当时我们还在那里听过陈毅同志报告。”
那是1949年3月20日,渡江战役总前委、华东局机关在曾希圣、李伏仇同意的建议和安排下,陆续进驻瑶岗村,27日,邓小平和陈毅两位首长由蚌埠乘火车到合肥,当晚在洪家花园为南下干部培训班学员作动员报告。至今,老人家还记得陈毅的音容笑貌,和他那浓厚的四川口音。
说着,老人家从抽屉里拿出一个泛黄的小册子,上面是那种油印的文字:《皖北区党委关于加强肃特清匪工作的指示》。老人家说,1949年3月,江淮军区机关由蚌埠迁至合肥,改编为皖北军区,与中共皖北区党委同在洪家花园办公。国民党匪特不甘心失败,组织“苏鲁皖反共人民救国军”、“陆军挺进铲共军”、“中央青年反共同盟会”等,在皖北地区疯狂进行暗杀、破坏。比较恶劣的有含山县仙踪区官塘乡乡长席有福等3同志突然被匪特捕去;无为县牛埠区被土匪朱胜太拐走区队枪3支;肥东石塘稽征所林应周携枪款税票往梁园,遇冒充我军政人员之匪特两名,将林打死劫去枪款等。
时任皖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皖北区党委书记曾希圣同志,就是在洪家花园的办公室里签署剿匪命令的。
作者简介:
李云胜
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安徽省民俗学会副秘书长
合肥晚报最合肥周刊主编
高级经济师
出版作品有《合肥街巷故事》《合肥地理》
《百年淮河路》《漫步七桂塘》《庐阳地名物语》等
《庐阳地名物语》
合肥历史上留下来的古老地名,可以说记录了这座城市厚重的历史,也传承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近年来,合肥这座城市迅速崛起,但历史的烙印依旧很浓,尤其是在环城马路以内的老城区,像红星路、六安路、舒城路、无为路,虽然并不宽敞,但正是这些尚存的老街道,留下了几代合肥人童年的记忆;还有像吴山巷、双井巷、丁家巷、操兵巷、姑娘巷、大众巷等弯弯曲曲而略显陈旧的小巷,居住在那里的居民也多操着地道的合肥话,给人以温暖度和亲切感。
城市的发展需要留住人文,人类的情感需要感怀记忆。正是这些地名的提醒,让人们感受着历史的风云变化,参悟着时代的更迭变迁。《庐阳地名物语》一书通过对合肥地标和街巷的追根溯源,成了这座城市的共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