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鑫讯新闻网资讯网!
鑫讯新闻网>综合资讯> 老子起名阴山道德经第14章向前走和回头看

老子起名阴山道德经第14章向前走和回头看

时间:2025-07-15 浏览量:

第14章原文: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绳绳(mǐn mǐn)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字源:夷,甲骨文、金文字形都像箭置于弓上的样子,从弓、矢声。箭在弦上发射,力求平正,才能射远中物。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兼会意。就是人背着弓,原意是征讨,后来引申为平,夷为平地就是这么来的;

希,此字始见于战国文字,上像交错的线条,下像「巾」。《說文》没有收录。隶书、楷书的字形都从「巾」,表示与布帛有关;上半部的形体像针线交错的样子。在六书中属于合体象形。

微,甲骨文字形是整理头发,引申为小。

我的翻译:看它但是没看到,叫夷

听它但是没听到,叫希

抓它但是没抓到,叫微

这三者不可深究、追问,故都叫一。

它的上面既不显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晦涩,绵延不绝不知道它叫什么,最终归于无。

所以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体的形象,就叫惚恍

从前面看,看不见它的头,从后面看,看不见它的尾。(道无在无不在)

把握着自古就存在的道,来分析现在的境况。

如果能知道、了解宇宙的初始法则,就知道了道的纲纪。

我的应用理解:一开始读这一章,我觉得对我是没有任何帮助的,因为理解不了。

无法想象“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什么样子的。

难道是超自然力量?上帝之手?

就是超自然力量那悟道又有何意义?

一下子就陷入了意义论和目的论的陷阱。

又读了几遍,以及看了几位老师的分析之后才有点读懂这一章老子在表达什么。

我读出了两个点:

1.见相非相,即见如来。

这是金刚经里的一句话。通俗点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表象所迷惑。

类似的还有《易经·系辞》里讲到: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扩展一下:

《系辞》原文:

“乾坤其易之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

乾坤毁,则无以见易;

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

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

化而裁之谓之变,

推而行之谓之通,

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从传文看,道器范畴是乾坤卦象和易变之理的引申。

易理蕴含于乾坤二卦和奇偶二爻之中。

阴阳爻卦一经排列,易变之理也就显露出来。

如果毁弃阴阳爻卦,易理则无从显现。

反之,如果没有易理作为建立爻卦的原则,那么乾坤奇偶的作用也就谈不到了。

乾坤代表天地,奇偶表示阴阳,爻卦之象是对客观世界的摹拟;

故从有形之爻卦可推论一般的器,从无形之易理可推认宇宙之道。

就像老子一直在强调有和无。

“有之以为用,无之以为利”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我们所看到的种种现象都是能看到的,但现象背后的本质和底层逻辑是虚无的。

这个是看不见的,如果我们知道了那个本质和底层逻辑,知道了老子讲的“道”,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我们常执著于“有”,而忽视了无。

老子告诉我们“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不要只关注能关注到的,

而是要从现象去推论背后的“道”是什么。

《天幕红尘》中还把这句话扩展开来也很有意思:

“见路不走,即见因果。见相非相,即见如来。”

2.第二点感受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如何悟道?

老子也给出了答案: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有人问智者:勇敢是什么?

智者答:向前走。

那人再问:智慧是什么?

智者再答:回头看。

大道至简,所以老子后面的这一句话跟上面正好衔接,告诉我们不要把道想复杂了,想玄幻了。

度阴山的《道德经其实很好看》讲了两个“执古之道”的故事:

一个是朱元璋问李善长该向平定天下中的哪个大人物学习?

李善长的回答是:

“已有的人,后必再有;已生的人,后必再生。”

找一个历史上跟你类似的人向他学习。

后来朱元璋想到的是刘邦。

第二个故事是:

唐太宗李世民问大臣如何把帝国带上巅峰。

一个大臣的回答是:“看杨广(隋炀帝)。”

原因是借鉴历史智慧有正借和反借。

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标杆和反面教材。

标杆就是模仿这样的行为,

反面教材就是不要模仿对方的行为。

南方农机编辑部

网站建设公司在处理二级页面和底层页时应该具备哪些特点呢

丝路视野官网

杂志期刊投稿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