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鑫讯新闻网资讯网!
鑫讯新闻网>综合资讯> 罗儒起名哪吒谜一样的男子

罗儒起名哪吒谜一样的男子

时间:2025-07-15 浏览量:

最近一部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火了。朋友圈到处是为之打call的,其中80、90后刚做“老父亲、老母亲”的不在少数:为自己曾经拥有但显然已经远去的年少不羁找到了一个镜像投射,一边吼着熊孩子做作业一边憋着一口老血默默感叹:我命由我不由天。即便抛开狭隘的政治正确,这部国漫也算得上是年度高峰之作。

话题不仅于此。作为和大闹天宫的孙大圣齐名的大闹东海的哪吒,和悟空哥哥一样,贴着”反抗者“的标签,一样前半段顽劣不堪,一样后半段劳苦功高,一样成佛成圣,修得正果。不过,哪吒小朋友的面目从来不如大圣兄来得清晰。比如,哪吒到底是男孩还是女孩?不少人搜肠刮肚,仰头呈现45度若有所思状。其实,答案就像英语点读机一样so easy。抛开表象的误导,外在的迷惑,明明白白的“哪吒三太子”,拜托,不是三太女、三公主好不啦。不过,哪吒同学,这位谜一样的男子,身上的的确确、确确实实、实实在在有着处处谜团,让人颇费脑筋。

都说英雄莫问出处,但追根溯源方能拨云见日。我们先来看《西游记》中是怎么介绍哪吒的。《西游记》第八十三回“心猿识得丹头 姹女还归本性”中写到:"原来天王生此子时,他左手掌上有个“哪”字,右手掌上有个“吒”字,故名哪吒。这太子三朝儿就下海净身闯祸,踏倒水晶宫,捉住蛟龙要抽筋为绦子。天王知道,恐生后患,欲杀之。哪吒奋怒,将刀在手,割肉还母,剔骨还父,还了父精母血,一点灵魂,径到西方极乐世界告佛。佛正与众菩萨讲经,只闻得幢幡宝盖有人叫道:“救命!”佛慧眼一看,知是哪吒之魂,即将碧藕为骨,荷叶为衣,念动起死回生真言,哪吒遂得了性命。运用神力,法降九十六洞妖魔,神通广大,后来要杀天王,报那剔骨之仇。天王无奈,告求我佛如来。如来以和为尚,赐他一座玲珑剔透舍利子如意黄金宝塔,那塔上层层有佛,艳艳光明。唤哪吒以佛为父,解释了冤仇。”

《封神演义》中哪吒的笔墨较多,第十二回“陈塘关哪吒出世”做了专章论述,归类总结一下,书中对哪吒的简历是这么编排:哪吒乃商末陈塘关总兵李靖同志的第三个儿子,是太乙真人徒弟灵珠子转世。他老娘怀胎三年六个月,生下一个肉球。李靖同志心中一凛,虎躯一震,莫不是妖怪?一剑劈开,哪吒同学于是乎破球而出,但见”遍体红光,面如傅粉,右手套一金镯,肚皮上围着一块红绫,金光射目“。道行高深的太乙真人登门拜访,收其为徒,取名“哪吒”。这一日,七岁的小哪吒在东海玩水,一言不合,打死了巡海夜叉李良,二言不合,打死了龙王三子敖丙。东海龙王到天宫告状,又遭到哪吒一顿拳打脚踢。四海龙王家族出动,敖家四兄弟联名奏准玉帝,来找李靖夫妇问罪,哪吒为不连累双亲,自剖其腹,刳肠剔骨,以死抵命,魂魄至乾元山金光洞,被太乙真人用莲花莲藕化身再造了一个新的肉体。之后扶周灭商,助姜子牙讨伐纣王,打怪升级,屡建奇功。

关于哪吒的生事之谜,不得不提《三教搜神大全》这本奇书。该书是我国叙述古代民间宗教人物列传和神仙事迹的著作典籍,元代成书,明代完本,作者不详。为什么说是奇书?奇就奇在该书收罗儒、释、道三教的一百六十多个神仙们汇在一起,聚成一书。儒以孔丘为首,释以释迦牟尼为首,道以李耳为首。前后两集,共有七卷,三大宗教各种神灵仙佛的姓名字号,神异事迹,甚至画像都包含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成书时间明显早于《西游记》和《封神演义》,吴承恩和许仲琳两位老先生应该从中参考了不少。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七中,哪吒是这样的:哪吒本是玉皇驾下大罗仙,身长六丈,首带金轮,三头九眼八臂,口吐青云,足踏盘石,手持法律,大喊一声,云降雨从,乾坤烁动。……生五日化身浴於东海,脚踏水晶殿,翻身直上宝塔宫。龙王以踏殿故,怒而索战。帅(即哪吒)时七日,即能战,杀九龙。老龙无奈何而哀帝,帅知之,截战於天门之下而龙死焉。不意时上帝坛,手搭如来弓箭,射死石记娘娘之子,而石记兴兵。帅取父坛降魔杵西战而戮之。父以石记为诸魔之领袖,怒其杀之以惹诸魔之兵也。帅遂割肉刻骨还父,而抱真灵求全於世尊之侧。世尊亦以其能降魔故,遂折荷菱为骨、藕为肉、丝为筋、叶为衣而生之。哪吒大闹东海的的时候,仅仅出生五天,你就说他萌不萌(猛不猛)吧!

哪吒显然是位道家的人物,货真价实的中国神仙。道藏典籍《道法会元》、《宝诰大全》包括上面提到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都将哪吒收录为道教神祇,元武将军、中坛元帅等等,军衔高,官阶大。不过,有人通过严肃认真的论证,认为哪吒是个外国人,而且和佛教的关系非浅。首先,“哪吒”名字并不像中国名字,有一种说法,“哪吒”是梵语中那罗鸠婆(Nalakubala)的简译。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哪吒”一词可能来源于波斯的“Nuzad”(新生儿、小孩子),哪吒一直以孩子的形象示人便是明证。

一般认为,唐朝以前并没有哪吒的广泛传说,只有零星的文字记载。目前发现的关于哪吒的最早出处就是在佛经之中。北凉(401~439)天竺三藏昙无谶译的《佛所行赞》卷一云:……卜择选良时,迁子还本宫,二饭白净牙,七宝庄严舆,杂色珠绞络,明焰极光泽,夫人抱太子,周匝礼天神,然后升宝舆,婇女众随侍,王与诸臣民,一切俱导从,犹如天帝释,诸天众围绕,如摩酰首罗,忽生六面子,设种种众具,供给及请福,今王生太子,设众具亦然,毗沙门天王生那罗鸠婆,一切诸天众,皆悉大欢喜,王今生太子,迦毗罗卫国,一切诸人民,欢喜亦如是……

唐朝“冠绝千古,首出僧伦”的一代戒师、密宗祖师不空大师翻译的佛经《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中,讲得更为清楚:尔时那吒太子。手捧戟。以恶眼见四方白佛言。我是北方天王吠室罗摩那罗第三王子其第二之孙。我祖父天王。及我那吒同共每日三度。白佛言。我护持佛法。欲摄缚恶人或起不善之心……

这个时候哪吒主要作为毗沙门天王(又名多闻天王,佛教著名的四大金刚之一)的儿子存在。随着唐代中后期毗沙门天信仰的盛行,哪吒信仰也随之兴起,到了宋代,哪吒同学的事迹得到进一步丰富和流传。

宋初名相李昉所编的《太平广记》将哪吒的故事归在”异僧“的章节。卷第九十二"异僧六"中说,大唐西明寺宣律和尚精苦之甚,常夜后行道,临阶坠堕忽觉有人捧承其足。宣顾视之,乃一少年也。宣遽问:“弟子何人?中夜在此。”少年曰:“某非常人,即毗沙门天王子那吒太子也。以护法之故,拥护和尚,时已久矣。”宣律曰:“贫道修行,无事烦太子。太子威神自在,西域有可以作佛事者,愿太子致之。”太子曰:“某有佛牙,宝事虽久,然头目犹舍,敢不奉献。”宣律得之,即今崇圣寺佛牙是也。

另外,宋真宗年间释道原所撰之《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五云: 那吒太子,析骨还父,析肉还母,然后于莲华上为父母说法。宋理宗淳祐年间释普济将《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建中靖国续灯录》《联灯会要》《嘉泰普灯录》五种重要灯录汇集删简而成的《五灯会元》,其卷二载:那吒太子,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然后现本身,运大神力,为父母说法。

到了宋代稍晚时候,哪吒跟道教有关的说法逐渐流行。南宋洪迈《夷坚志》“程法师”条,记载了民间盛传的哪吒咒语的灵验故事:张村程法师,行茅山正法,治病驱邪。附近民俗,多诣坛叩请,无不致效。……急诵咒步罡,略无所惮,渐渐逼身。程知为石精,遂持哪吒火球咒结印叱喝云:‘神将辄容罔两敢当吾前,可速疾打退。’俄而见火球自身后出,与黑块相击,久之,铿然响进而灭,火球绕身数匝亦不见。这里的程法师用的是“茅山正法”,他还把哪吒称为“神将”。

元代的杂剧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杂剧《盆儿鬼》(著名的包公案)中说道:俺会天心法、地心法、那咤法,书符咒水,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摄。杂剧《二郎神醉射锁魔镜》中写得更为清楚,三头六臂的哪吒形象已经深入人心:(正末扮那吒引众上,云)小圣乃那吒神是也。为因小圣降十大魔君、八角师陀鬼、铁头蓝天鬼、独角逆鳞龙、天边大刀鬼,更有四魔女:天魔女、地魔女、运魔女、色魔女。为降众多妖魔,加小圣八百八十一万天兵降妖大元帅。手下有副元帅野马贯支茄,首将是药师大圣。统领天兵,镇玉结连环寨。非小圣之能也……那吒神怒从心上起,可早变化了神威,显着那三头六臂,六般兵器,一来一往,一上一下,有似高飞。这里面的哪吒形象跟《西游记》《南游记》等明代小说中的形象非常相似,俨然就是"天界神将,玉帝配下大元帅"的道家神仙。

也许,哪吒传说的发展脉络就是这样:先从古波斯拜火教传到印度,再从古印度佛教传到中国。晚唐至明清末期间几个世纪里,随着民间传说的流变,小说戏曲的演绎,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交融衍生,这位佛教护法神,兴盛于民间信仰后,“打破成见,倔强成长”,进入了道教的神仙谱。有意思的是,哪吒这位家喻户晓的小英雄,很多地方将其生辰定为农历九月初九日,重阳佳节这个人人皆知的”老人节“,也是哪吒这位娃娃神的生日哦

ERP系统开发

如何进行网站优化让您的网站以获得更好的可查找性

当网站优化遇到网站降权的情况需要怎么做呢

护理学论坛国际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