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鑫讯新闻网资讯网!
鑫讯新闻网>综合资讯> 农村油坊起名乡情散文记忆深处的榨油坊

农村油坊起名乡情散文记忆深处的榨油坊

时间:2025-07-15 浏览量:

乡情散文:记忆深处的榨油坊

文:张宗龙

我们这些当年生活在人民公社和生产队后期的孩子,现如今都过了知天命之年,对小时候自己生活过的村庄,都有着十分清晰却又感觉遥远的印记。闲暇之余,我在试图用我的回忆和笨拙的笔,还原儿时村庄的一些往事、趣事。这些往事真实却又虚幻、亲切而又陌生,感觉离我们很近、却分明又非常疏远。现在走在老家那整齐干净的村道上,徘徊于村里那规划统一的院落前,有谁还记得,就在现在宗宝哥家、小青家院子的这片区域,曾经是村里的一个榨油坊呢?

不管是儿时还是现在,我们东曹东村都是方圆几十里的大村。村庄历史悠久,村东北角曾作过考古挖掘,地名就叫石碑子;村里人口较多,就在现如今多数人外出打工或移居城里居住的背景下,村里仍有千把口人在故土上劳作。老辈人深爱着村里的土地,又积极改变着村庄的面貌;他们至今仍有一些人从事着纯人工的种植,但日子却连通了网络融入了现代。村里没有被过度开发,也没有被刻意商业化,没有村办企业、更没有建设工厂。除了村北马山上国家建的花园式鲁宏水泥厂,全村还处于纯农业时代,按现在的话说,叫田园式新农村。

但在我们小时候,在生产大队和生产小队时期,我们村却有一家集体企业,那就是榨油坊。那可不是村里自给自足小作坊式的油坊,而是颇具规模、半人工半机械化式的小型工厂,是我们村当时的摇钱村,也是社员们年底分红的保障。榨的油不光满足我们村人炒菜做饭之用,十里八乡的村人也都跑来换油,生意一度很红火。

现在中央电视台有一广告很抢眼,就是鲁花牌花生油。什么5s一级压榨花生油、什么富含高油酸,就像我们山东人都吃花生油似的。其实,在我们老家滕州一带,不管是从前还是现在,大家最爱吃的其实是豆油,就是用黄豆榨的油,我们村里的榨油坊自然也是专榨黄豆油了。

乡情散文:记忆深处的榨油坊

至今仍记得榨油坊在我们村子靠东北的区域,油坊占地面积很大,前门临着村里宽阔的马路,西墙从南往北依次挨着成柱家、小青家、我家老屋和俺叔家;北边那时还没有规划,是一片长满野草的荒地,还有一个水塘;东墙则挨着小田家、德元家、德玉家。如果按现在的规划来看,这榨油坊南北相当于四家宅基地长,东西也得有两家宅基地宽,在那个时候算是大厂了。油坊从南往北是两进两出的大院子,前院东边部分是一排老式的房屋,其中两间被划作了打面房,另两间就是存放豆子的仓库。西边部分是油坊的重要装备,那是一个很大的打了水泥地的圆形的场院,周围作了围挡,安装了一台燃油的发动机,用长长的传输皮带来带动一个硕大的碾子,专门用来压豆子的。那发动机加入柴油,腾腾地冒着黑烟,就能带动碾子快速转动,属于当时的机械化设备,常常引得外村来的人趴着墙头看稀罕。

从前院到后院要穿过几间通堂的大屋,屋里放着木斗、地磅、油桶、办公桌椅,坐着厂长、会计、出纳、仓库保管员,显得高端气派,给人一种威严的感觉。但那时的会计、出纳很少见到钱,他们常常是一个人管收豆子,一个人管发油,因此这儿还是换油买油的交易场所。人们挎了一箢子精挑细选的黄豆,倒进门口的木斗,上磅称了斤数,便由会计拨拉着算盘珠子计算出应换油的斤数。然后再由出纳收了豆子,接过换油人黑漆漆的油瓶,到大油桶里用斗子舀出油来,通过漏斗倒入油瓶。那斗子一下就是一斤,但够不够称技巧全在出纳提油的手上。他要是把斗子使劲往油桶里按下去,使油量没过斗子,提起来时稳稳地直接倒入漏斗和油瓶,那油量就足一些;要是他的手不小心抖一下,再抖一下,抖得换油人的心都颤了,那油就会少一些,起码炒两顿菜的油不见了。所以出纳就比较吃香,人们见了都会客气地喊叔叫哥。

过了这几间大屋,后院才是榨油坊的重点区域,一般是不让人进的。这个后院的西屋和西墙刚好和我们的老屋相邻,每天晚上我在睡梦中都能听到油坊西屋里传出嘿哟嘿哟的号子声,那是工人们在抡起大锤,辛苦而又欢快地工作。说实话,这个榨油房我没有进去过,小时候我也不知道榨油的原理,但我那时比较好奇,经常看到碾压成扁的黄豆被抬进后院的油坊,有时便翻越低矮的用石块围挡的院墙,穿过里边一大片一人多高的麻籽棵,偷偷爬在窗户上“参观”。其实,在油坊里干活的都是当时我们村的年轻小伙,现在已经70多岁疾病缠身的宗宝哥当时就是油坊的主要劳力。他们会把黄豆扁炒热、放入铺上麦草的铁皮或木制圆圈,再将圆圈一个个紧实地排起来放入一个凹巢,固定后加入一个个木楔子。随着木楔子的加入,受了压力的豆扁便滴出了黄亮的豆油,加入木楔子是要用气力的,要由工们抡起几十斤大锤,嘴里嘿哈地喊着口号,一下一下往里楔,那黄豆扁待流尽最后一滴油后,就会变成一个个圆圆的豆饼,热热地冒着热气,被扔到院子里,拉到生产队喂牛。

乡情散文:记忆深处的榨油坊

这个过程我没有亲历过,也没有真正亲见过,这样写起来有班门弄父之嫌,显得粗糙。但我知道,榨油是一个苦活、累活、脏活,是纯苦力活。油坊里常常烟雾缭绕、雾气腾腾,温度很高,里边的工人们大多数时候都光着膀子,露出黝黑的肌肉,又要不断抡大锤、使猛劲,劳动强度是很大的。人们常说,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那压碎炒熟的黄豆,没有十足的压力也是不出油的。但那时的我,并没有细细体会一下榨油工人的辛苦,也不会想到没有压力不出油这样深奥的道理来,我把看榨油纯粹看作看热闹了。要不然,我肯定会在当时上学的时光里,自我加压、自我努力,学出更好的成绩的。

印象中村里的榨油坊存在的时间不长,随着改革开放的启动,界河镇上有人购置了榨油的设备,开设了现代化的榨油坊,机器榨的油出油多、出油快,人们就到镇上去换油了。再后来,商品经济发展起来,集市上、超市里,到处都能买到成品的好油,我们村的榨油坊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随村庄的整体规划改建一起,变成了人们的宅基地,也成了村里一些老人温暖的回忆。

只是现在村里很多出外打工的年轻人,或者他们留在村里上学的孩子,可能从来没有听说过,就在40多年前,我们村还有这么一个传统的老式榨油坊吧。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seo站内优化主要优化哪些部分

自媒体变现方式有哪些

运动休闲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