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鑫讯新闻网资讯网!
鑫讯新闻网>综合资讯> 马帮起名云南侨乡红河迤萨马帮古镇随笔

马帮起名云南侨乡红河迤萨马帮古镇随笔

时间:2025-07-15 浏览量:

我出生在云南边疆一个偏僻的小镇,由于山高坡陡,与内地隔绝,被人们称为”江外”,”江外”成了家乡贫困落后的代名词。

红河流域

在清朝年间,一个名叫陆方的内地铜矿老板到荒芜人烟的”江外”寻找铜矿,他带着两个助手,骑马顺着红河一路探矿,走了一个多月之久,陆老板毫无收获。一天,陆老板和两个助手在返程途中,突然看到一只野羊在山沟中的泉水边喝水,野羊突然发现了3个陌生人,向一条山岭上飞奔,陆老板3人奋力追赶,从红河岸边赶到了一座郁郁葱葱的山顶,陆老板突然被一块石头绊倒,他拾起那块绊脚石一看,凭着他多年的经验,他惊喜地对两个助手说:“你们看,这是一块含铜量较高的矿石。”他用随身带着的锄头挖了挖地上的石头,他高兴地大喊:“我终于找到铜矿了!”

没多久,“江外”的这座山岭不但有了人烟,而且还兴建了一座铜矿,以老板姓名命名,取名“陆方铜矿。”

铜矿坡脚

陆方铜矿历经近百年,生意火红。陆方铜矿开办不久,吸引了建水、通海、石屏等内地汉人到陆方铜矿从事开采冶炼,并在这里安家落户。

在铜矿附近,居住着五六个彝族小村寨,自称仆拉人(彝族支系)。不少到陆方铜矿打工的小伙子们便娶仆拉女为妻,生儿育女。

陆方铜矿的人气渐渐旺了起来,工人们盖了住房,娶了媳妇,男人冶炼,女人种山地,居家过日子。

从此,有了陆方铜矿,就有了迤萨。迤萨成了汉彝杂居的“江外”小镇。

“小上海”美称的迤萨古镇一景

到了清朝晚期,陆方铜矿因生意不景气而停业,陆老板第四代孙共6个大家庭50多人迁居昆明,弃商从文,日子富足,还出了举人。

陆方家族走后,迤萨没了铜矿,迤萨人的生活陷入了贫困。为了生存,迤萨人就开荒种地,每家每户都有大片大片的土地,种上玉米、花生、棉花、高梁等作物,虽然生活清苦,但可以养家糊口。当时,男人们种地,女人们在家纺纱织布,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清咸丰3年(1853年),部分商人和失业矿工迫于生计,互相合股赶着过去驮矿专用的骡马到勐野井(今普洱地区江城一带,与越南、老挝接壤)开采盐矿,将土制食盐用马帮运到中(国)越(南)、中(国)老(挝)等邻国边境以物易物,换回当地土特产到石屏、建水、蒙自一带销售。此举虽然对迤萨经济有所促进,但勐野井地处瘴疾之地,人马病死较多,为了生存,迤萨人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迤萨古镇东门楼

到光绪17年(1981年),迤萨商人杨洁、杨秉、姚开、孙重、周绍等人合资开设“天佑详”商号,把土杂百货驮运到缅甸、老挝、越南边界销售,购回当地的象牙、鹿茸、虎骨、熊胆等贵重药材和鸦片等商品回国出售,开创了迤萨人赶着骡马出国经商的创业史。随着国外商路的不断开通,迤萨人在国外旅居做生意的人日益增多。到民国初期,迤萨人在国外定居经商的主要国家是:老挝的琅勃拉邦;越南的莱州、河内;缅甸的马坑山、景栋、仰光;泰国的曼谷、清迈等。

民国20年(1931年)后,侨居老挝桑怒的迤萨人达百余户,开店、摆摊者甚多,形成一条迤萨街,生意兴隆。在长达100多年的时间里,迤萨人一代又一代赶着骡马,不畏艰险,用鲜血和生命开辟了一条条通往东南亚国家的商路。迤萨人把这条商路称为“走烟帮”、“下坝子。”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是迤萨人到老挝经商最活跃的时期。当时,男人到老挝经商挣钱,女人在家生儿育女,赚了钱的男人从国外驮着金银财宝回来,有了钱的人家从通海请来建筑师,建盖了一幢幢中西合璧溢金流彩的四合大院,木料选用当地最好红椿树做屋架,灰瓦青砖,雕梁画栋,十分气派。有钱的迤萨人不仅房子盖得漂亮,而且还到河坝傣族地区大量购买良田,租给当地傣族群众种植,以谷抵租,分边收取,各分一半。

古镇一景

当时的迤萨,男人们穿着时髦的马褂,妇女们穿旗袍锦缎,亮丽多姿。部分经商大户还到昆明卖房开了商号。迤萨被人们称为“小上海”、“小香港”,成为“江外”一颗灿烂的明珠。

但是,迤萨人“下坝子”“走烟帮”却有一把说不清理还乱的辛酸泪,迤萨人在经商途中,经常受到盗匪的抢劫,有的被盗匪枪杀,埋骨异乡。为了继续把这条发财路走下去,迤萨人前仆后继,为了防卫盗匪的抢劫,组织了武装马帮,个个配带枪支,遇有盗匪抢劫,就开战,迤萨人敢打敢拼,接连打了几次胜战,名声大振,从此,盗匪见了迤萨马帮,不敢抢劫,闻风逃窜。

迤萨马帮虽不怕打仗,但怕疟疾,此病一来,无法抗拒,不少迤萨人就在途中染上疟疾死亡。有的才结婚不久,不知爱妻是否有孕,就因疟疾死于非命。

迤萨女人尊从“三从四德”,从一而终,不嫁二夫。在那个年代,迤萨流传着“三多”的说法,即金子多,银子多,寡妇多。虽然“下坝子”“走烟帮”商途险恶,在当时,这是一条养育迤萨儿女的发财路,而且是唯一的一条生存之路,迤萨人冒死继续往前走下去。

迤萨吃水十分困难,有桑叶井、水消井、白能井、安帮井等几个井泉;寨内有大观塘,东门塘,小寨塘等几个水塘。遇有天旱少雨时,迤萨人排队到井边守水,一挑水要守上半天的时间。烧柴也很困难,要到10公里以外的山上才能砍到柴禾,背一背柴禾需要一天的时间。到了夜晚,家家点煤油灯或自榨的桐油灯。那时,虽然迤萨人比较富有,但无水无电无公路,迤萨仍然是“江外”一个十分闭塞的小镇。

今日迤萨

1951年5月,迤萨解放建立了红河县人民政府。当时,“下坝子”“走烟帮”没有赶得回来的100多个迤萨汉子滞留在了老挝,他们在当地娶妻生子,重新成家立业,直至改革开放后的1984年才沟通了信息,陆续回乡探亲。

30多年杳无音信,如今见面已经物是人非,原来二三十岁的汉子如今已成为五六十岁的老人,年长一点的更是满头白发,相见不敢相认。有的在国外已经去世,有的在家乡的妻子已经去世,只有儿孙们相见,相抱痛哭,场景催人泪下。

在“江外”,迤萨已成为云南较有影响的侨乡之一,至今,约有近千户1万多人侨眷侨属分布在东南亚18个国家和地区,一代接一代,子子孙孙,迤萨人的血脉在东南亚一带渐渐壮大。

斗转星移,迤萨从陆方铜矿起源发展至今,历经了200多年的历史,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迤萨建设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居民户由解放初期的400多户增至2万多户,人口由不足2000人增至6万多人(含勐龙),城区方圆不足1平方公里增至近6平方公里,多数人家住上了新房,家家喝上了清悠悠的自来水,公路四通八达。

迤萨观塘小花园居民

迤萨至蒙自;迤萨至石屏、元江,已修通了高速公路。迤萨人通过办工厂、开商店、搞运输、发展建筑等行业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人民安居乐业,年轻漂的媳妇们高兴地说:“现在我们多幸福啊!不再像我们的奶奶那辈人一样,为“下坝子”“走烟帮”担惊受怕,提心吊胆过日子,迤萨的妇女们不再为成为寡妇而担忧,我们能够生活在今天的迤萨,多么幸福啊!”

上世纪末期,一个侨居美国的迤萨老人,生前立下了遗嘱,要求儿孙们等他死后把骨灰盒运回中国迤萨老家安葬,儿孙们依老人之言照办了。在美国,已有2个华侨老人由儿孙们将骨灰盒空运回国到家乡安葬,实现了“叶落归根”的愿望。

中国石油和化工杂志社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官网

科海故事博览编辑部

哪几种类型的短视频比较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