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媒体记者 张文艳
声音:咚咚(敲锣声)
“咚咚”锣声一响,家庭主妇们就会忙活起来了,忙着找香油瓶子和酱油、醋瓶子,把瓶底儿找个碗倒出来,拎着出门循声而去,来上几两香油和一两瓶酱油、醋,生活的作料必不可少。香、咸、酸,是食物的滋味,也是岛城的城市味道。
先说说香油,中国北方人习惯称之为香油,而南方人则叫麻油。从陈寿编纂的《三国志》可以看出,其实早在三国时期的时候,对于香油的制作,但到了晋朝才有了用于饮食的相关记载,距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而在南北朝的时候,香油才真正的被用于餐桌上面。唐宋时期终于达到了最鼎盛的时期,香油被广泛地流传开来,不过那时候的香油还算是一种奢侈品,在高档次的菜品中才会被更多的用到。记得小时候,母亲经常拿着个玻璃瓶子打上几两香油,香油车上有个小漏斗,细的一头插到瓶口,轻轻舀一勺往瓶子里灌,关键是,不能快速把漏斗拿开,必须等待漏得差不多了,才能拿走,总怕吃了亏。回到家还把香油当作宝贝,坚决不允许浪费,而且只有在调馅儿的时候才舍得放几滴。
记者曾在李村大集上,就碰到一家卖香油的,说碰其实不确切,应该是被香味拉过来的。这家取名为“永喜小磨香油”,原来老板叫张永喜,有商业头脑的他六年前还用自己的名字注册了“永喜香油”这个商标。张永喜说他50岁,1986年从老家德州来到青岛,“磨香油是祖传的手艺,到我已经三辈了。以前父辈走街串巷,我在李村河底租了房子,我侄子、儿子、儿媳妇都跟着我干”。记者注意到,老张家做香油的机器很先进,用的工具也偏机械化了,他告诉记者现在用的是进口的,经过清洗、筛选、烘干等一连串工序,放入石磨里,根据烘干程度不同,做出芝麻酱和香油。由于1998年日本富士电视台曾经采访过老张,所以很多韩国人都慕名来买他的香油。
除了香油,以前的酱油醋也是在街头上买的,“打酱油”这个词儿也跟这种传统的方式有关。因为原先酱油醋都是散装的,没有袋装或瓶装的,小贩都是沿街推着小拉车,上边装载着装酱油醋的塑料桶,用一斤的提子和漏斗给村民自备的酒瓶子里灌装。车辕上套上一个杌子(凳子),停下来又能当坐头又能让小拉车平衡。“咚咚”锣声一敲,就知道打酱油醋的来了,后来进了小铺,也是一个大缸里装些散装酱油醋,拿着瓶子出去打酱油或醋在当年非常常见。有的小朋友调皮把瓶子摔了,撒了酱油,都是常事。
如今,这种浓郁的味道已经慢慢散去,人们购买的大多数是瓶装品:香油是瓶装的,酱油和醋是袋装或者瓶装的,味道被牢牢封在了包装之内,小朋友拿着几毛钱出门打酱油的情景已不再重现,“会打酱油”也不再是评判孩子长大的标准,一切都留在深深的记忆之中。
与时俱进:包装版香油、酱油、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