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国古典文学中,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一词常常被传颂,其中“离离”二字却时常令人疑虑,成为孩子们提问的谜底之一。这两个简短而富有韵味的字眼,究竟蕴含了怎样的意境和情感?被孩子问到时,我们又该如何为他们揭开这个文学之谜,让他们领略其中的深意?
本文将引领读者深入《离离原上草》的世界,解析“离离”二字的妙处,避免让孩子的好奇心蒙上困扰之雾。在这个文字如诗的时刻,让我们一同探寻这个小小的谜底,为文学的魅力添上一抹生动的色彩。
一、穿越战乱写就不朽佳作白居易,一位伟大诗人的少年时代
公元772年冬,一名男婴在河南鹿邑的一个官僚家庭诞生。因生得白里透红,父母为他取名“白居易”,寓意这可爱的婴儿将来必定前途似锦。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尚未平复,藩镇割据四起,天下已然大乱。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白居易面对的,是充满动荡和变数的命运轨迹。
两年后,白居易的家乡河南即爆发军阀叛乱,战火蔓延十多个州,百姓涂炭。作为一个刚满2岁的孩子,白居易还无法理解这样残酷的现实。他天真烂漫的童心还沉浸在祖父母的宠爱中不能自拔。然而转瞬间,祖父就在长安病逝,祖母也相继离世,这无疑是对小白居易的第一个打击。
一年后,白居易的父亲因在徐州任官有功,得到升迁,带着一家老小前往就任。刚到任地不久,徐州又发生兵变,白家只能仓皇出逃。这一次离乡背井,更加深了5岁小白居易内心的不安,也让他意识到了乱世的残酷。
十岁那年,白居易随父母逃难到宿州符离,目睹路上的百姓无家可归,饥寒交迫。有的老人倒在路旁抽搐而死,有的孩子哭喊着请求食物......这成为少年白居易内心刻下的一道深深伤痕,也埋下了他要报效家国的种子。从此,白居易开始有了要改变这一切的想法,然而他的力量太过渺小,自己都难保平安,哪里还有余力去拯救他人?这种无力感时时侵蚀着少年敏感细腻的心。
少年白居易落落寂寂,四处流离,却仍拼死苦读
为了躲避战乱,白居易十一岁时随父亲移居越州(今浙江绍兴),开始了漂泊客居的生活。不同于鹿邑温暖宽厚的土地,越州四季温差极大,腊冬时节更是寒风凛冽。
白居易不得不早早穿上厚实的棉衣,裹上自己亲手编织的毡袜,在破旧的房屋内捱过漫漫长冬。他孤立无援,目睹遍地饥民,却无法为百姓分忧。少年白居易内心暗暗下定决心,他要通过科举出人头地,才能有实力帮助这些苦难的百姓。
可正值藩镇割据,全国大乱,科举停办已久。少年白居易心中的梦想似乎已无可能实现,他的脚步也开始踌躇不定。就在这时,他听说江南地区还在举行地方选拔。这为白居易点燃了希望的灯火,他下定决心,要拼死读书,争取中选。
为此,他整日埋首书堆,夜以继日,终日不敢懈怠。读书读到手长茧子,口长疮痂,头发也因此白了几分。然而白居易毫不在意,只求一心苦读,终有一天报效家国,完成那未完成的梦想。
二、15岁写就千古绝唱 品头论足离离原上草15岁那年,白居易以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震惊当世。公元786年冬天,14岁的白居易听说江南要举行乡试,大为振奋。他日以继夜苦读备考,书不离手。为了进入状元馆学习,少年白居易牺牲了所有娱乐活动,整日整夜地重复背诵典籍。何时起身,何时就寝,全凭心情,即便烛尽了也顾不上休息。
这一年的冬天格外寒冷刺骨,猛烈的冷风将房屋的砖瓦都敲打的咯咯作响。白居易裹着单薄的旧棉衣,在昏暗摇曳的烛光下温习文笔。他孤身一人,寂静无声,只有纸笔摩挲的沙沙响声伴着他度过一个个日日夜夜。
这天深夜,白居易再一次目送妹妹睡下,独自坐在案前写字。寂静深夜,他不禁想起自己流离失所的童年,百姓们无家可归的情景又在眼前浮现。少年白居易受到感召,提笔写就了一首意境清新诗篇,这就是千古传诵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用浅显的语言,描绘大自然中草木的生生不息,喻示人世间情谊的长久,展现少年对乱世的深沉思考。这首出神入化的佳作,后来竟然成为科场上选拔人才的试帖诗!
当时正值唐代大诗人、同时也是科举主考官的顾况亲自把关最后一关选拔。没想到白居易的这首小诗,竟然让顾况大为惊叹。尤其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样朴实无华的语言,传达出磅礴之势,让顾况拍案叫绝——一位词穷的少年诗人,竟能写出这样惊世之作!
最终,白居易如愿以偿,凭借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一举高中,开始了他人生新的征程。而这首不朽的佳作,也流传千古,成为人们口口相传的绝唱。
三、用笔墨抒写离别 词句渗透忧国忧民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的绝妙意境,成就这首诗的瞬时辉煌。那么,“离离”二字表达的究竟是什么内涵呢?
其实,“离离”一词最初是出现在《诗经·小雅》中,指代的是植物果实累累的盛况。而在白居易这首诗里,表面上它同样指的是草木繁茂茂密。
然而,如果我们将这首诗的前四句和后四句联在一起品味,便会发现白居易在这里是在借景抒情,“离离”二字中的深意远不止于此。它同时也在喻示人世间聚散离合的无常,以及白居易自己内心无限的不舍与眷恋。
流离失所的少年白居易,比任何人都明白,人与人之间情谊的珍贵。他要告别好友,却要在离别时刻送他上路。少年白居易无法忘怀的,是自己多番搬迁流离的人生与百姓涂炭的景象。这一切的不公和苦难深深烙印在他的心底,时时折磨着少年敏感的神经。
白居易多次目睹亲人离世和挚友离别,因此他比任何人都清楚生命的无常和珍贵。他害怕再次失去心中所爱,害怕繁华落尽后的荒芜,所以他用尽全部筋骨地想要通过诗篇永恒那一缕缕情谊的痕迹。
他用一己之力,在诗篇中渲染这无尽的离愁,试图让离别的痛苦永远凝聚,不再消散。诗人所描绘的景色有多美,他的心事就有多重。
这首诗凝结了白居易用青春洒落的热血和骨子里的才华,表明了他对家国的无限眷恋与报效。正如他后来在官场任职30载,矢志不渝地以笔墨和政策报效边疆百姓。他那颗自幼受国事洗礼、蕴含民生疾苦的心,已融在了千古不朽的诗篇之中。
结语白居易用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做笃定从心,热血无悔。当一位词穷的少年,在寂寞清夜提笔挥毫,想要说的,不过是这人世间最本真的情怀。也许,正是他那颗质朴赤子的心,撼动了苍穹;使他笔下平淡无奇的文字,获得千古绝唱的荣耀。
下一篇:奥拓汽车小懂今日说法奥拓完全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