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读作duǒ ,始见于秦代篆文,本义指树木主干以上部分,后衍生用作量词,指花或成团的东西,如:三朵花。也可用作动词,如:朵颐(指动腮颊嚼东西吃的样子)。也有姓氏为朵。
图一 来自起名网
图二
朵字最早字形见于战国,有两种写法。其一如上图二,在木字上方画一框,此框是指示符号,用以说明朵字的含义是指树干上方的部分,这是指事示意法的写法。
其二是在木字之上画一个乃字符号(如图一所示),这个符号是震卦意象的符号,可以具象化地理解是一面飘扬的旗帜或一只鞭子等。此符号在朵字中的理解要借助易学知识。木字是坎卦,其上部是震卦意象,故木字上方加个震卦意象的符号就表示树干上方的部分。
许慎等前人不理解朵字上方符号的意义,以为是禾类作物的穗,而且是穗下垂的姿态,这是误解。历史上也从没有把垂穗称朵的先例。
树木主干以上的部分,看起来多呈团状,故后世称成团的东西为朵。
朵字做动词,主要取其震卦快速行动的意义,在《周易》颐卦系中,“朵颐”的意义实际就指快速鼓动下巴吃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