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有这么一对夫妇,三十多年来,夫唱妇随,不珍惜自己的血汗,一直把钱往出撒。使得人们不得不问:这到底是怎样的一对夫妇?他们又是为了什么?
说来话长,还真得费一番工夫呢。
话说上世纪的六十年代前后,连续三年,百日大旱,以致颗粒无收,使得国家进入了困难时期。
此时,有一南京人氏,家有孩童三个,整日哀嚎啼哭,心中不忍,却又无法。一个亲戚见了,劝道:“送出一个,都能活命,若留家中,怕都难活。”说是他认识一个上海人,想要个孩子,不如送给他们一个,也能让娃逃生。此人踌躇了一会儿,便将排行老二的孩儿携起,说道:“那把这个抱走,他们对娃不好了,可给我要回来。”那人说道:“这个放心。”
谁知孩子哭着闹着不去。他们就哄她说:“听话,叔叔给你去买吃的。”孩子这才不再哭闹,笑着让那人抱走了。
那人走后,此人想到孩子走时的笑,有些反悔,待出门往回追时,已不见了踪影,只得哀哀切切,转回家去。
伤心事且先不说,还是说说这往出撒钱夫妇的事吧。
一九七二年,陇海铁路三门峡段太要火车站,来了一伙翻道的南方民工,驻扎在铁路旁的下堡障村。村人见其中一二十来岁,中等个子,额头宽阔,剑眉高挑的小伙,为人厚道,且有文化,便想将他留在当地,就争相为其物色起对相来。
也是缘分,这小伙帮灶上採购。时值寺底村有一种叫作大红龙的红薯,看外表好看,听名字好听,实则丝多口感差。好多人就送到他们灶上,他们不知内情,也是当时食粮太少,大都以薯充饥,便慨然收下。过后方知难吃,就不愿再收。他也说:“寺底的红薯不好吃,准(全是)筋。”可一见人们满脸汗水地远道送来,便生了恻隐之心,又经不住几句好话,就马虎收了,给寺底人留下了好印象,人们自然也记住了他的名字:许明理。
刚好有人将他说于寺底廉家为婿,村人知其品质,纷纷窜掇,很快得以成亲。
这小伙进门后,孝敬父母,呵护妻子。小两口恩恩爱爱,成为佳话。
那些与其年龄相仿的,就学着他的皖地口音,用“寺底的红薯不好吃,准筋”,和他开玩笑。
这廉氏乃山西临猗人,自小到潼关谋生。日军隔河打炮时,携妻逃到寺底,分得房屋土地,被人叫作了老廉。
可怜这老廉,虽然宅心仁厚,却无子女。五十八岁时的一九六零年,国家从上海拉来一批孤儿,途经潼关,就地遣散。他响应号召,从中抱一女童,起名彩亮,养了下来。至此,家中才有了欢声笑语。及至后来女儿长大,女婿进门,整天乐得合不上嘴。
数年后,老俩口先后去世,女儿女婿,尽着礼数,将其送终。
八十年代,黄金大潮涌起,在当时的“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政策下,这小伙大胆淘金,辛苦付出后,得到了回报。一九九三年,举家搬往潼关,开起了金店,作起了首饰生意。还时常戴着红袖章,出现在街头。
村人见了,有说当了这的,有说当了那的。说法不一,但有两点是一致的:一是他成了老板;二是当年的小伙也进入了中老年人的行列,由小许变成老许了。
一年暑天,村人有事,去找老许,按他所说地址,却找不到。直到老许见了,这才惹得双方哈哈大笑。
原来人们见他是那样的财气,估计所住一定豪华无比,到他所说之地,见那里房屋平淡无奇,再加上门牌号排列稍乱,以为走错了地方,正欲去往别处,刚好遇见了他。
原以为他家安有空调,可刹暑气,那知进去一看,却是一个吹风器。一问,才知他嫌空调太贵,不愿意买。所用的这个什么器,还是在外地的孩子硬给买下的。
这么有钱的一个人,不买小车、电动车,这都不说了。这么热的天,酷暑难耐,连个空调也不买,简直抠门吝啬得要命,莫非成了土财主了?
见了他家的奖杯、锦旗、荣誉证,村人这才知道他不是土财主,更不是守财奴。他是舍得花钱的,但都花到别人身上去了。用他的话,就是撒情播爱,作点儿公益。
未住到潼关的一九八九年,他就为一位堂兄订婚、成亲,使其有了家。后来,又为两个侄儿安家,使他们各自娶到意中人。
接着,又为那里的人们捐出一万元,让他们修路。感动得老家人在千里之外给他夫妇俩立了座“孝贤碑”。
当然,他更没忘自己的第二故乡——寺底,这个使他安家落户的地方。
一九九三年冬,台胞杜善政在寺底修建的哪吒庙竣工。为庆其落成,村上唱戏,他慨然捐资两千。
一九九七年,村上拓宽、铺垫至万仓段大路路基,及至后来铺柏油和修鄯村中古迹,他总共拿出了七千多。
他不光关心村里的事,还关心村里的人。
看望困难户、曾经的农业社干部。走访贫困家庭学生,成了他的家常便饭,按时、定期给予生活补助。
不只如此,他还关心社会上的事情呢。
二〇〇〇年,原剧团团长李刚和李万成、周进锋等人,筹划组织当年的孤儿去上海寻亲,提出每个孤儿捐款200元时,他当即捐出700,以支持寻亲。
老许之事暂且不表,还是说说当年那个南京人氏的事吧。
那人转回家中,想着亲生骨肉,自此再难相见,不由大哭起来。丈夫回来,自然是一番埋怨,可想到能让孩子活命,也就不再埋怨,反倒安慰起她来。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孩子到了上海那人家中,见了饼干、水果,吃个不停,拉起了肚子,连治几天,不见好转。
怕出意外,那人不敢再养,便将孩子送出,谁知无人愿要,只好抱到街头,藏在一边,看到有人抱走,这才离开。
南京人氏知道这些后,悲痛不已,想要前去理论,却无钱买票,难以成行,想来想去,只怪自己养活不起,只好作罢,就下定决心:待以后日子好过时,一定要把孩子找回来。
一九七八年,改革开放,经济日渐活跃,人们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且也都慢慢有了钱了,日子一天好似一天,她就动起了寻找孩子的念头。便于八十年代的一个秋天,告别家人,踏上了去上海的寻亲之路。
到得上海,连跑几天,无有下落,便留了下来,以给人当保姆的形式,继续寻找。
她到一个地方,打听一个地方,干上一年半载,又换一个地方。就这样干了几年,由于上了年纪,再加上伤心累骨,不长时间便有了病,只得转了回去。
到了两千年,已是七十多岁的人了,身体越来越差,后来疾病缠身,虽经多次住院,仍然时有发作,以致一日不如一日。
六月的一天,病情严重,家人围在身边,她拉住儿子的手说:“你二姐是为了你,才叫我送出去的,你一定要把你二姐找回来。”话音刚落,就闭上了眼睛,引得家人一阵哭喊。
这里且不说此人在家人的哭喊中是否醒来,还是回头说说老许家的事吧。
这天,老许和妻子廉氏在家,突然,寻亲团的团长李万成从南京打来电话告诉他们:南京的一个叫陆国华的说廉氏跟他母亲很像,可能是他二姐陆火美,要求联系。
老许两口听了,大吃一惊:廉氏是上海人,怎能是南京陆姓人家之姐?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
也难怪老许不信,原来“潼关上海孤儿寻亲团”来到上海,找到民政部门,这才知道,当年从上海送出的孤儿,只有几个是街道上捡来的,其他都是周边地区送来的,这里连孩子的姓名年龄都没有。要他们到周边的苏州、无锡、宜兴、南京一带看看。他们这才去了南京,在那里的电视台将在潼关作好的孤儿自我介绍录像带播出,寻起亲来。
那里的人只知道唐山、内蒙有孤儿,不知潼关也有,看到电视后,当年送出孩子的人家,便有人找上门来,要求联系。
这老许夫妇自两位老人去世以后,日夜怀念。妻子廉氏,更是想念自己的亲生父母,只盼着这次寻亲,能够找到,现在听李万成这样一说,怎能不高兴呢?赶忙要了地址和联系方式,与南京方面联系起来。
这南京的陆国华,正是那年将孩子送出人家之子。那日母亲交代完毕,再没回过气来。将母亲安葬后,他也曾到上海、唐山、内蒙一带寻找,都无音讯。
这天,忽然看到潼关的寻亲广告,不由眼前一亮,赶忙找到寻亲团住地,把那孤儿录像反复看了几遍后,认定老许之妻廉氏可能是自己的二姐,便要了对方的地址,与其联系。
谁知联系上后,他寄来的照片,竟给老许夫妇泼了一头冷水,使他们凉了半截。
他们应老许要求寄来的照片,是他大姐与大姐夫的合影,他大姐跟老许之妻廉氏的白皙苗条相比,相差甚远,根本就不像一家人。叫谁看谁都说不像,还劝他们死了这条心算了。
老许夫妇觉得联系不易,便问他们记不记得孩子身上有什么记号?譬如痣、胎记什么的。他们回说没有。
话到这里,本该结束了,可老许他们还是不想放弃,想来想去,想到母亲,便回信过去,要对方把他母亲的照片寄来看看。
不久,照片寄过来了,是他母亲在世时的照片。和现在的廉氏一比,太像了,简直就是一个人!这才又有了希望。
正当老许夫妇满怀希望的时候,南京方面突然来电话问道:“看看脚上有没有脚疾?也就是好下的伤痕。”
这可把老许夫妇问住了,因为几十年来,连妻子廉氏本人也没发现自己脚上有什么伤痕,更何况丈夫老许呢。廉氏赶忙脱下鞋袜一看,光光净净,啥都没有,也就彻底死了这条心,不再提说这事了。
一天,廉氏洗脚,洗着洗着,突然发现右脚大拇指挨脚面的关节后边,一块皮肤不对,仔细一看:有手指大一处光滑而没有毛孔。便告诉了丈夫。老许知道后一看,果然如此,就电话告诉了南京方面。
南京那边接到电话后,就叫他们过去相见。
南京那样做,自有他们的道理。原来这廉氏小时右脚染疾流水,医治不好。后经寺院一僧提醒:“将螃蟹壳砸碎瓦烤成灰敷之。”
照着此方,果然治愈,只是使得那处光滑而已。
两千年的12月22日,老许夫妇远下江南,来到南京市溧水区晶桥镇陆家村时,已是23日了。
父女姐弟见面,相拥而泣,众人也皆感叹唏嘘不已。村中老人见了,不只连声说像她母亲,还说“你们这是不用作亲子鉴定的,一看都能看出来。”
至此,分离四十多年的亲人,才得团聚,真正应了那句“好人有好报”的老话。
有了这般经历,老许夫妇往出撒钱、作公益,作得更欢了。
他为首饰城义务服务十多年,将多年来所得奖金8000元,全部捐献给了首饰城管委会,把首饰城建设成为潼关亮丽的名片。
他不只资助孤儿,救助贫困学生,帮扶困难群众,还多次救助过流浪者呢。
逢年过节,是他最忙的时候。他和政府部门的人一样,忙着下乡,给帮扶、救助对像送米、面、油和现金。和政府部门不一样的是,他送的是自己的钱和用自己的钱所买的米面油。每次去都和妻子把孙女带上,为的是让孩子自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积极接待抗战老兵,引得中央电视台的人都来了;义务巡逻,维持社会治安;为村上写村志捐款不说,还多次花钱招待打印、编纂人员,出门跑路、吃饭,所有开销,一包到底。
他多次奔波,为与家失去联系几十年的老人找到亲人,还给办妥了户籍,使得老人享受到了应享的待遇。
他最忙,可他忙的没有自己的一件事,都是别人的事,社会上的事。
看看他获得的荣誉吧!
2013年度被陕西省授予“模范红袖章平安志愿者”称号。
2014年度被陕西省授予“优秀志愿者”称号。
2015年度被潼关县授予道徳模范人物。
2015年度被渭南市授予“渭南标杆”称号。
2015年12月份荣登陕西好人榜。
2016年度被潼关县授予“优秀志愿者”称号。
2017年度被渭南市授予“最美家庭”称号。
2018年度被渭南市授予“秦东善星”称号。
看到这些,你就知道他付出了多少,也就知道他撒了多少情,播了多少爱。
他的妻子廉氏当然也没落后,早在七、八十年代、就多次被评为“好媳妇”。进入两千年后,她操持的家庭,多次被评为“五好家庭”“最美家庭”。
他们这是为了什么?是为了那些荣誉吗?当然不是!
且听听作为志愿者的老许的回答吧!
“我是为了报恩,报寺底村人的恩,报潼关人的恩,报党的恩。作为一名志愿者,我会继续把这项公益事业发扬光大,带动一家人,带动周边的人,影响更多的人参与公益事业的。”
再听听他的妻子廉氏 的回答吧!
“没有党和政府,早就没有我了。所以我支持他做对大家有益的事。只要他能为大家做点事,能把事做好,这是大家对他的信任,困难的人很可怜,我小时因家庭养不起,才把我从南方送到潼关的,我们少吃一口,少穿一件没啥,能帮就帮一把。”
正是:
廉彩亮小时可怜,
许明理辗转潼关。
为报大恩做好事,
撒情播爱撒不断。
感人至深奇迹现,
离散多年得团圆。
都如他门撒情爱,
明天阳光更灿烂!
【作者简介】:王焕民,男,陕西省潼关县人,1976年参加工作,2010年退休。2015年着手,编纂了潼关县第一部地方志——《寺底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