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舌尖上的中国3》热播,节目播出后,古法锻造的章丘铁锅成了“网红”。事实上,在许昌市也有类似匠人,用心坚守着传统技艺。
言无二价,还价不卖
出许昌城西,至魏都区高桥营街道办事处大罗庄社区,问起“打铁匠老罗”,没有人不知道的。在大罗庄通往建安区河街乡的颍汝干渠桥南头,几间低矮的平房上“百年罗家铁匠炉”的招牌赫然在目。
1957年出生的罗福太(又作“罗付太”),是这家铁匠铺的主人,很多人喊他“老罗”。每天6时许,一炉旺火将罗氏父子二人的脸膛映照得通红,叮叮当当的捶打声中,一把传统菜刀在炉火旁诞生,锋利的刀刃透射着寒光。不少市民甚至外地人慕名而来,就是为了买一把老罗打造的传统菜刀。3月28日,记者推门而入,身材魁梧的父子俩正抡着铁锤交替捶打一把刀坯。铁锤叮当,火花四射,但父子二人神情不改,目光灼灼。
“菜刀咋卖的?”“一百五!”“少点中不中?”……有顾客买刀,只要还价老罗便会用眼斜楞一下对方或根本不接腔。若对方以为老罗没听见继续追问,老罗立马就会拿硬邦邦的话呛人:“我忙着呢,不买还给我放那儿!”
坚守手艺,从业40余载
中等个头,身材魁梧,一对大眼犀利有神,缠着胶布的双手上密布着道道“沟壑”。一番捶打之后,满脸汗珠子的老罗脱下帽子与记者闲聊,露出锃亮的光头。“头发白完啦,剃光了得劲儿,洗脸的时候用毛巾一抹就行!摸着哪里扎手了,我就用刮胡刀刮刮。”老罗笑着解释,然后话头一转盯着记者:“还是长头发、黑头发,好看!”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45年前,为谋生计,16岁的罗福太拜村中铁匠罗合相为师。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方圆几十公里内罗合相的锄头、铡刀卖得最好,一直供不应求。拜师之后,罗福太勤习打铁技艺,每日抡捶鼓风、烟熏火燎,从无怨言。如此,寒来暑往,数载之后,技艺大成,串乡走会,名噪四方。时光荏苒,而今打铁的艺人越来越少。然而,罗福太一直坚守着这门老手艺。
选料、钢铁比例配兑、锻打刀坯……磨刀、铆把,前前后后30多道工序,老罗道道谙熟于心。入行40多年,他对所打造刀具质量极其自信,“言无二价,还价不卖”。遇顾客买刀,他会事先言明:“前切后斩,用后擦干。”如果在使用中没有遵循,出现豁口儿等找他维修,肯定是要被“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我打的每一把菜刀,内心都当成是自家用的,仔仔细细检查过好多遍,根本不会出问题,必须锋利好用。”老罗说着,拿起刚打的一把菜刀放在脸颊上,刀刃贴面而下,“滋啦”一声,一道胡子渣儿便粘附在刀刃上。然后,他左手持一方形铁块,右手用刀后根部位猛砍,铁块出现道道豁口,而菜刀完好无损。他还总结了32字的广告语:“菜刀过筋,锄头抓地;斧头抓木,柒刀过毛;百年传承,夹钢菜刀;加工定做,不利退货。”
“如果真是属于我的问题,我负责到底,如果不是我的问题硬说是我的问题,我一定不依!”为了防止扯皮,老罗在一块小黑板上写道:“如遇质量问题当场试验”“实事求是,谎言非君子”“实话不好听”字样并挂于室内。为确保每一把刀的地道,老罗从不让人代卖,生怕毁了名声。“我和母亲的性格相似,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一辈子从不糊弄人。‘人叫人中风不语,货叫人不叫自来’。我说话不中听,但人家来买刀又不是来听我说话哩!”罗福太从不迎合、讨好顾客,相中了他的刀,顾客就得按他定的价格买,否则说一百句也是白搭。
谨记师嘱,用心传承
如今,罗福太是魏都区传统菜刀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师父是师爷的关门弟子,我是师父的关门弟子。师父93岁那年我去家里看他,躺在病床上的他叮嘱我:“慢慢干,别把钱看得太重,要把这门手艺传下去……不能感觉着不挣钱,今天干明天就不干了,听见了没?”“我说‘听见了’!说完这话,师父笑了笑就断了气。”说到这里,老罗双目泪光盈盈,半天没有言语。“我答应了,就等于把这门手艺接住了他老人家也就安心了。”
“章丘铁锅能够成为‘网红’,说明大家对传统手工锻造制品的喜爱。我要把技艺学好,让我们罗家菜刀走进千家万户。”“80后”罗召,每天都要跟着父亲罗福太熟悉每一道环节,技艺的细节在父子之间悄然传承。“一分价钱一分货,十分价钱买不错。我卖菜刀,以质取胜,诚信为本。”老罗说,“既然当初给师父做了承诺,我就要把这门手艺传承好,不能辜负了他……”(牛志勇文图)
图1:煅烧。
图2:夹钢铁块。
图3:父子二人捶打。
图4:修边。
图5:捶打。
图6:粗磨。
图7:淬火。
图8:抢刀刃。
图9:按刀把。
图10:午餐。
图11:老罗用菜刀刮胡子。
图12:老罗讲述与《许昌晨报》故事。
图13:言无二价,还价不卖。
图14:老罗讲述自己与师父罗合相故事。
图15:父子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