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麦收季节,公路上来来往往的,大大小小的收割机急促的奔驰着,田间小路上各种型号的收割机腾挪在各家地块,麦田里收割机欢快的轰鸣着。三轮车、拖拉机穿梭在田间地头,人们三五成群的围在一起谈笑风生。到处都是一片繁忙丰收的景象!
看到此情此景,勾起了对三四十年前麦收的记忆!
麦假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上小学,现在能够有记忆的事情要从1983年开始,那时上小学二年级。
老家割麦的时间一般情况下都在每年的五月底到六月初,在割麦的这个时间段学校会放一周的假——麦假。当时的老师基本都是民办教师,老师们的工资非常低,老师们的另一个身份是农民。民办教师说白了就是有知识的农民兼职教书,老师们也种地,他们也要回家割麦。
当时基本没有任何机械辅助种地,唯一的机械应该是浇地的时候用于抽水的柴油机,条件好的大队可能有一台柴油机驱动的打麦机,就象赵本山和高秀敏小品里的台词“手电筒是唯一的家用电器”。农民种地全靠人力。
学校放麦假让老师们回家割麦、种地,学生们回家帮家里干活。当时民办教师的工资靠村里和乡里解决,学校的教师食堂要靠学生麦假勤工俭学捡麦子解决,食堂烧的柴火也要靠假期学生勤工俭学。因此除了麦假,秋收的时候还有秋假。农村孩子除了寒暑假,比城里孩子多了两个假期——麦假和秋假。
开镰
进入五月中旬,人们就开始摩拳擦掌的准备着割麦的事情。男人们开始忙碌起来。镰刀拿出来,刀把该紧的紧一紧,刀头是一定要磨一磨的。架子车(老家叫lao车,是方言,这个字不知道怎么写)推出来,轱辘打打气,看看跑气不跑,跑气的话就补补,车身各个部位敲打一下,该加固的地方就加固一下。木杈、簸箕、麻绳、木锨、耙子、连结(用于拍打铺在地上的小麦杆的工具,方言)等等各种工具都要拿出来检查维修一遍。如果缺什么,就去赶集,这段时间集市上各种农具应有尽有。
马上就要到割麦的日子了。女人们开始了准备,割麦对于农民是一件大事,一年的吃喝基本都在这了。麦收是一年中最耗费体力的时候,因此无论什么样的家庭都会尽力准备好吃喝。女人们会提前两三天蒸馍,做好吃的,一方面为割麦那几天做食物储备,另一方面是让男人们吃好喝好储备体力。
大战马上就要打响了!
麦穗渐渐变黄!人们每天都会跑自己家地里看上几次,以确定收割的最佳时间。人们在田间地头不停的讨论着,“你啥时候割”,“你的差不多了”“我再等两天”“听说过两天有雨”。人们相互询问着,人们最关心的还是天气,农民种地,老天爷起很大作用。
终于等到最佳的时间,开镰!
抢收
鸡叫三遍,当天要割麦子的家庭,孩子们还在熟睡,大人们已经拉着架子车,带着镰刀等各种工具,带着馒头等各种干粮,提着一个暖水瓶出发了。
找到自己家的地块,男人们会首先割出一个和两边邻居的边界,然后大家开始每人几垄向前割。麦地里没有说话的声音,只有镰刀摩擦麦秆的“擦擦擦擦”的声音。
远处传来布谷鸟欢快的叫声,”下地干活,捡麦吃馍“!
大约两三个小时,天放亮了。男人回头看看后边的战果,“吃饭"!女人把带的馒头、小菜拿过来,倒上一碗白开水,早饭开始了。
相邻地块的邻居们开始闲聊,谁是割麦的能手,谁一天割了一亩半地,谁谁一天才割了二分地。
二十分钟后太阳露头了,饭也吃完了。”你去后头捆麦子去,我一个人割“!男人发话了。女人开始把麦子捆成小捆,男人继续向前冲锋。
上午九点左右,太阳开始发威了,毒辣辣的晒着光着膀子的男人,男人只能不停的用挂在脖子上的毛巾擦汗,每擦一次汗都要把滴水的毛巾拧干,低下头继续割麦。女人也戴着草帽跟在男人后边一刻不停的捆着麦秆,女人的脸晒的通红!
睡够了,也吃饱了的孩子们这时也来到地里了!十一二岁以上的孩子们会拿起镰刀割麦,小点的孩子们会学着大人捆麦秆,再小点的孩子就做帮着大人倒水拿吃的等力所能及的事情。
十点多,太阳更大了。男人扔掉手里的镰刀,“不割了,拉麦!”于是拉来架子车,开始往车上装,孩子们也跑过来帮忙。男人和女人一起一车车的把割了麦子拉到道场(每个小队都会留出来村外一块平坦的空地给村民打场和晒粮食用),然后堆成蒙古包一样的垛子,这样做主要是为了防止下雨。
下午五点左右,经过一个中午的休息,村民们又满血复活的奔赴他们的战场——麦地!
经过三四天的苦战,大部分村民的麦子已经收割完了,堆在道场上,一个个的麦垛散发着金灿灿的希望!
打场
割完了麦子,就该打场脱粒了。
天气好的时候,人们把带秆的麦子平铺在道场上,不停的翻晒,感觉麦穗晒的差不多了就开始了打场。
条件好的家庭养有牛马之类的畜力,就可以套上它们拉起千把斤的石磙来回碾压,后边跟着人不停的用木杈翻着脱粒。几个来回,麦穗已经脱粒干净了。
没有畜力的农户只能采用最原始的方法,用连结不停的拍打。工具虽然原始,但也能保证颗粒归仓!
扬场
打下来的麦子里混杂着很多麦糠,人们会在有风的时候扬场,通过风力吹走麦糠,留下干净的麦粒!
晒场
麦子粒是要保存一年的,一家老小一年的口粮,因此麦子必须晒的足够干。
麦秸秆会堆成倒锥子型,用做一年烧火做饭。
捡麦
学生们放麦假有一项任务是勤工俭学,开学要给学校交一定数量的小麦,一般是七八斤。所以学生们都会到割完的麦地里捡两天麦穗。还有一些老人干不了重活,也会去捡麦。在那个年代,粮食是很珍贵的,农民种地要向国家交公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提留款,农民虽然种地,但是很多人吃不上白面。
这就是当年交公粮的场景。
抢种
夏粮小麦割完,紧接着就是一刻不停的种植秋季农作物。当时人们有种花生的,有种苞谷的,好像规定有些地块只能种棉花,好像棉花有任务,不允许到别处卖,只能卖给供销社的棉花厂。
秋种结束后农民们终于有了喘息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