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章怀太子墓墓道
之前的文章里我们已经对章怀太子做过介绍了,并且也讲过了章怀太子墓里的另一幅壁画《客使图》等,今天我来给大家介绍下另外一组国宝级的壁画《狩猎出行图》,让您轻松简单就能读懂壁画里的内容和秘密。
章怀太子墓结构图
章怀太子墓位于乾陵东南约3千米、西兰公路东侧约300米,地处乾陵乡杨家洼村北面的高地上,他是唐高宗与武则天的次子李贤及其妃房氏的合葬墓,陵墓封土总体呈覆斗形,高约18米,底部长、宽各43米,顶部长、宽各11米此次挖掘时,封土堆向南约50米的地方留有一对残存的土阙,它的底部长、宽各5米,高45米,土阙得南面并列着一对石羊。四周原有的围墙如今只剩东、西、东北三面墙角残留在地面上,整个墓区南北长180米,东西宽143米,占地总面积约26000平方米。
《狩猎出行图》
《狩猎出行图》位于章怀太子墓墓道东壁,高100~200厘米,长890厘米,是极为壮观的鸿篇巨制,也是唐代壁画中的精品。原图高近2米,长近9米,在揭取时被分成四幅。整幅画面中现存46个鞍马人物,浩浩荡荡地奔驰在长安郊外的大道上。人物排列有序,最前方为两名探路随从,两侧为执旗卫士,最后为两匹辎重骆驼和殿后随从,中间大队人马束腰佩箭,架鹰抱犬、前呼后拥。
画面第一部分:前锋——探路随从
画面第一部分
画面第二部分:这部分是重点主力——主体狩猎队伍和执旗护卫队
画面第二部分
画面第二部分(放大)
画面第二部分(放大)
【看点:1】走马,别小看它哦,马中的劳斯莱斯
画中行走在大队人马最前列的是一位身着紫袍、雍容端庄的官员。他身无佩箭及箭囊,显然是这次活动的主角。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他的坐骑是一匹白马,与其他人所乘之马截然不同。为了避免马在奔跑中互相干扰,其它马匹均剪鬃扎尾,而这匹白马则颈披长鬃,马尾垂散。更为有趣的是只见其左边的前后蹄抬起,呈现出不同于一般马的走姿,这种马在唐代文献中被称为“走马”。一般的马行走或奔跑时身体上下摆动,造成如波浪般起伏,而这种走马鞍背平稳,骑之无前颠后仰之苦,不易产生疲劳,其速度也不次于一般的马。这种走马只有极少数地位很高的人才可使用。由此分析,骑此白马的人应是章怀太子李贤。
画面第二部分(放大)
【看点:2】 大唐时期的宠物
狩猎的大队人马中可见多人架鹰携犬,这是当时社会上层的一种时尚。唐代宫廷中常豢养各种飞禽,鹰、鹘更是深受喜爱的玩赏对象。《太平广记》中说:唐太宗曾养一白鹘,取名飞将军……常架于手臂玩赏。同时鹰鹞嘴尖爪利,也是对付狐兔的好手。当时唐长安城中狐狸很多,有关狐神、狐妖作祟的传说也很多。据说狐妖最惮忌的就是猎犬,因此长安城内官吏家中多养猎犬。
大队人马中,还可见两骑手身后蹲伏着猎豹和猞猁,这也是两种用于助猎的动物。据史书记载,在唐代由于帝王喜好狩猎,西域各国纷纷向唐廷进贡猎鹰、猎犬、猎豹。猎豹和猞猁据说是印度孔雀王朝(相当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瓶沙王首先驯养成功的。猎豹比普通的豹子小,身长约140厘米,重50~60公斤,但奔跑速度极快,每小时可达100公里以上,一般猎物很难逃脱它那伸缩自如的尖爪子。猞猁是一种猫科的小猛兽,体长约95~105厘米,经过驯养,也可以成为助猎的好手。这不仅在文献中有记载,在出土文物中也已有发现。1991年在西安市东郊霸桥区新筑乡唐金乡县主墓出土了一组彩绘狩猎俑,其中二人架鹰,一人携犬,还有两匹马在鞍后铺圆垫,一匹马的垫子上立一猞猁,另一匹马的垫子上蹲伏猎豹,一如壁画中所见。而在与章怀太子墓几乎同时发掘的懿德太子李重润墓的壁画中也有牵豹、架鹰、戏犬的场景。说明以各种动物助猎在唐宫廷中是极为常见的。
画面第三部分:后卫——殿后大队
画面第三部分
画面第四部分:粮草——辎重大队
画面第四部分
此图人物安排疏密有致,繁而不乱,人物形象、动作、服饰颜色不尽相同,富于节奏变化,将声势浩大的狩猎出行场面描绘的淋漓尽致。
唐代墓室壁画是唐代文化繁荣、国力强盛的一个体现,随着国力的日益强盛,帝王厚葬之风渐渐兴起,故唐皇陵无论规模还是陪葬物品的数量质量都超越前朝。
纵观中国壁画史,这绵丽多姿、出神入化、活灵活现,内容丰富的壁画,实在是中国壁画史上的杰作。
旅游,摄影,西安旅摄会,为您探秘旅游景点中的特色看点,请关注支持我们!
上一篇:姜组词起名常用50个易混繁体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