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廊坊
亘古的月光 古老的遗迹 先辈的文明
都在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历史
人类只有不忘过去 才能勇敢前行
先民的足迹 古城的往事 这方水土的柔情
雕刻出这座城市的轮廓
塑造了这里人民的性格
卷帙浩繁之典籍,窥数千年见证岁月沧桑
的斑斑文物,勤劳智慧的廊坊人民刀耕火种,
牧民耕织,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繁衍生存,传
承和发展了华夏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和丰厚的
物质文明。让我们跟随着她关于历史的记忆,
一起去看看她走过的路……
廊坊是一座有记忆的城市
“廊坊本叫侍郎房,一千年前把名扬。一南一北龙凤河,宝井吐珠兆吉祥……”一段歌谣,传唱出京津走廊上的“明珠”——廊坊名字的由来。关于廊坊名字的由来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是:廊坊名字的由来,与出生在当地的一位历史名人紧密相连。他是吕琦,如果不知道吕琦不要紧,你一定知道他的儿子吕端,就是“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中,北宋初年曾任宰相的吕端。吕琦曾任五代时期后晋兵部侍郎,在任时,在老家(也就是现在的廊坊市区)盖了一所大宅院。房屋高大,远近闻名,加上房子的主人是兵部侍郎,就成了这一带的标志性建筑,老百姓管它叫“侍郎房”。叫的时间长了,“侍郎房”变成了村名。又经过长期的口传笔写,慢慢地,“侍郎房”就演变成为郎房。
清·乾隆十四年(1749)《东安县志》有“郎房,离城三十里,属东北路”的记载。光绪二十三年(1897),京山铁路修通,在村西设站,写站牌为“廊房站”。铁路通车后,车站附近商贾云集,人口渐增,形成了以车站为中心的大村落,亦称“廊房”,并改称原来的“郎房”为“小廊房”。光绪二十六年(1900),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取得廊房大捷,使“廊房”名扬中外。中华民国三年(1914)《安次县志》有“廊房,距城三十里。三、八大集,五、十小集”的记载。商务印书馆 1931 年版《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载为“廊坊镇”。此后,以“廊坊”二字标写地名者越来越多。1961 年设置廊坊镇,确立了廊坊之名。
另一种说法就是:从前,廊坊只有一座大庙、十几户人家,到处是野地。大庙叫廊法寺,红墙黄瓦里边有好多和尚,香火十分旺盛。一天,有几个人烧香进庙,发现和尚们一个个变得面目狰狞,而且全是陌生人,以前的和尚一个都没有了。原来,这伙人都是贼匪,作恶多端,多次被官府围剿,逃到这里避难来了。贼匪们进庙一看,寺庙里边有吃有喝,住得也舒坦,就赖住不走了。寺庙主持怕他们惹是生非,只能好言相劝,让他们离开。贼匪们恼羞成怒,把庙里的和尚全部杀死,然后换上僧衣把庙占了。
烧香的人回去一说,一传十,十传百,大伙儿全傻了眼。如果这帮杀人不眨眼的家伙在这里扎下根,还能有好日子过吗?大家慌忙收拾东西打算离开这里,到外地谋生。还没走出大门,贼匪们就把大伙儿堵在家里了。因为烧香的人一跑贼匪就红眼了,一怕乡亲们报告官府再遭围剿,二怕人跑了没人伺候他们,所以拿起刀追来了。贼匪头子气呼呼地说:“老老实实干活,听我们的使唤,谁跑就抽谁的筋、扒谁的皮!”小胳膊拧不过大腿,大伙儿没法,只好把东西放下继续干活去了。
贼匪们开始奴役村民:干活的牛马全被拉走宰肉吃了,有村民忍不住说了句气话,被吊起来打了个半死。时间一长,大伙儿再不反抗就没法活了,于是有人偷偷找官军去了。官府很快派兵来了。大伙儿高兴不已,纷纷拿起大镐木锨,带领他们冲进廊法寺,把贼匪们全都消灭了。 在打扫战场时,官府一看百姓衣食无着,连像样的房子都没有,便让士兵们扒了廊法寺,用寺庙的砖瓦盖成了一座座民房。因为村庄是扒了廊法寺盖的,人们就给小村起名叫廊房,后来又被改名为廊坊。
时光荏苒,她回首往事,硝烟弥漫和太平安乐的岁月都历历在目;岁月如梭,那些充满厚重和底蕴的历史一直留在她的记忆深处。历史的记忆属于铭记不属于遗忘,跟随她的记忆寻找祖先生活的痕迹、传承的文明,我们依稀可以看到泛着古铜色的温暖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