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河东狮子】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人们给孩子的取名也出现了一波热潮。
据后来统计,那时候叫“张建国”、“孙建国”、“李中华”的,就有十几万人。
抗美援朝战争时,家家户户叫“援朝”、“卫国”的就不计其数。
在男性的取名特征里,拥有的,是时代的标志。
但女性的名字文化,每每读来,却是字字心酸。
“招娣”、“盼男”、“若男”、“少婷”,这些直白名字的背后,藏着的都是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的陋习。
生了女儿的父母,把生儿子的希望,寄托在下一。
所以靠牺牲女儿独立的名字,去实现他们的愿望。
这种带着封建残余思想的取名文化,从旧社会到现在,为何一直都存在?
父母们可否想过,一个只想生儿的女名,可能会让你的姑娘自卑一辈子。
小说与影视剧里,多次出现“招娣”之名在莫言老师的长篇名作《丰乳肥臀》中,母亲上官鲁氏生了8个女儿,分别叫来弟、招弟、领弟、想弟、盼弟、念弟、求弟和玉女。
而唯一生的儿子,名叫上官金童,与玉女是双胞胎,也是书中的主人公。
他也成为了上官家视作手上珍宝的孩子,到12岁都还没有断奶。
从大女儿到七女儿,每一个都带着弟的名字,就能看出这位母亲的内心,是多么热烈的渴望能够生一个男孩。
不仅在内地,还有在香港还未回归时,肥姐沈殿霞和董骠演的电影《富贵再逼人》,里面的2个女儿,一个叫招娣,还有一个叫来弟。
连章子怡演的《我的父亲母亲》表达那个年代淳朴的乡土之恋、父母平凡的爱情的一部好影片,女主人公的名字也都是叫招娣。
章子怡饰演招娣
这些小说和影视剧里刻画的女性形象,接连多次使用招娣、盼弟的名字,将旧社会重男轻女的思想展现了出来。
这也中国传统女性的时代缩影,以生男为主,女性的名字,只是为了下一胎是个儿子。
在许多偏远的地区和独生子家庭,重男轻女的思想依旧存在招娣,盼弟,念弟这些直白想要儿子的名字。
还有“若男”,像男子一样,“少婷”,少要女儿,“念儿”,念想能是个儿子,这种换着花样盼儿子的名字。
在今天,依旧偏远的农村地区,这种陋习始终存在。
因为他们依旧把体力活作为生产活动的重要因素,所以就需要强有力的劳动力,我们知道从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后,男性占据了主导的地位。
而男性劳动力更是农耕社会时不可或缺的,他们在力量上的优势,也是天生强过女性。
所以每个家庭都希望多生儿子,因为多了一个儿子就表示多了一个劳动力。
另一方面,从古至今,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很多家庭依然重视传宗接代的思想,尤其是独生子家庭。
因为他们很怕不生儿子就断了香火。
所以抱着“家里有皇位要继承”的想法,希望媳妇能够生个儿子。
老五是个男孩,名叫得宝
比较有趣的一个现象就是,在计划生育时期:
如果第一胎生的是儿子,就不急着要了。
如果第一胎是女儿,大多数都在为第二胎生儿子做准备。
鲁迅先生最得意的女弟子萧红,曾说过:
“我一生最大的不幸,都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
她出生于一个封建旧地主家庭,重男轻女思想极其严重。
当她的父亲、祖母看到她是个女儿时,对她冷眼相向,可以说萧红这短暂的一生,都因为是个女性,而变得悲情和不幸。
萧红
你的名字,可以自己做主名字,伴随着我们的一生,但是一个人的名字若是有着强烈的歧视意味和指向性,那么,不要犹豫,成年之后,你可以自己做主,去换个名字。
因为自你的名字叫招娣,你的妹妹叫“盼男”、“来弟”开始,这块重男轻女的烙印,早就刻在了每个女孩的心中。
字字读来,皆是痛。
电视剧 娘道里的隆招娣
明明你的名字也可以娇美,有着独一无二的含义。
谁说女子不如男,名字只是一个符号,可是这个符号,若是带着歧视色彩,给你带来了困扰,就不是一个值得拥有的名字。
这不是为了报复谁,也不是为了和自己较劲,而是可以让你更体面的,让喜欢的人,大声喊出你的名字。
《外滩钟声》里的苗招娣
总而言之,即便流传了千年的男尊女卑观念已经系统化,但是如今的中国,在女性取名的语言层面上也有了更大的自主选择权。
正如网友们所打趣的:
“招娣”可以改成昭帝;“引娣”可以改成影帝;“亚男”改成雅兰,“若男“”改成若兰。
那个时候,名字皆是良意,男女真正平等。
我是@河东狮子小狮子,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