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鑫讯新闻网资讯网!
鑫讯新闻网>综合资讯> 连州哪里起名因韩愈作燕喜亭记而得名广东省

连州哪里起名因韩愈作燕喜亭记而得名广东省

时间:2025-07-16 浏览量:

燕喜文化园,位于广东省连州城东北的燕喜山上,在古代,从现在的燕喜山前直至北湖洞一带是一片宽阔美丽的湖泊,称海阳湖。唐朝广德年间(763-764年),道州刺史、文学家元结游览连州,在海阳湖畔辟建湖光亭,开创了连州亭台建造的先河。随后的贞元年间,吏部员外郎谪连州司户参军、太原人王仲舒(宏中)和几个僧人好友在连州城外面临海阳湖的现在燕喜山一带修建了几处亭台。贞元二十年(804年),列唐宋八大家之首的中唐文学家韩愈谪任阳山令时,访游连州,应王仲舒之邀,为其中一亭作记。该文全面描绘了燕喜山水,各予赋名申义,取《诗经》中"鲁侯燕喜者,颂也"之意,为该亭取名燕喜亭。这篇华美的散文体题记,就是传世名作《燕喜亭记》。该亭及至连州皆因此而名传四方。以此为标志,名人、名文、名亭、名胜相映生辉的燕喜文化源流创启。

元和十年(815年),中唐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散文家、诗人刘禹锡贬任连州刺史。刘禹锡在连州振兴教育,培育出连州第一个进士刘景,而后来刘景次子刘瞻又中进士,任至唐朝宰相。之后一个半世纪里,连州名人辈出,文化教育之辉煌一时凸显于岭南文化之中。刘禹锡在连州四年半,在燕喜山修筑了吏隐亭、切云亭、玄览亭等,并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吏隐亭述》、《海阳十咏》等诗文九十余篇。对燕喜文化的大步推进、振起连州,刘禹锡的历史功绩永垂青史。

景区看点;燕喜亭,始建于唐代贞元年间(公元800年前后),为连州司户参军王弘中所建,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千百年来,这里文人墨客络绎不绝,是久负盛名的旅游胜地。唐代的诗人元结、刘禹锡、孟郊,宋代的哲学家、文学家周敦颐,南宋的宰相张浚都慕名前来游览,并在亭周围的岩壁上留下了石刻诗文及题字。 建亭者王弘中,正名王仲舒,于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以礼部员外郎贬连州司户参军。贞元十九年十月,监察御史韩愈被贬为连州郡所属的阳山县县令,韩愈来连游亭,至兴处,写下了《燕喜亭记》,并命亭名为"燕喜",此乃取"鲁侯燕喜者颂也"之意,而于亭后高岩,有大石似燕子低飞,更有春来之时,燕群戏于亭前绿树之间,因此燕喜亭有"燕子喜爱之亭"之解。 燕喜亭的龙檐次翅角,雕梁画柱,以及那亭中刚劲的古碑,与周围的碧树峭岩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而名贤的诗文,就在这美景中流传千古。 燕喜亭,建于唐代贞元年间,距今一千二百年历史,亭中立有韩愈所写《燕喜亭记》碑。

燕喜牌坊竖立在燕喜亭北侧约二十米,它是原燕喜书院的大门(燕喜书院创办于清朝的光绪年间,是燕喜中小学校的前身,而燕喜中小学校后来并入了连州中学)。牌坊中门顶上绘有原燕喜中小学校校徽。校徽为平顶三角形,里边上部画有巾峰山轮廓,下部有通心美术字"燕喜"二字。校徽为书画家杨芝泉所设计。校徽右侧有一"燕",左侧有一"喜"。牌坊右门的顶上有"戈飞"二字,左门的顶上有"鹏搏"二字。中门两侧对联分别为,上联"吏部文章高北斗",下联"连州水石冠南陬"。上联旁边小注为"明进士福宁游太初燕喜亭诗刻亭右石上字小痕浅风雨剥蚀墨迹半湮今节录于此",下联旁注为"中华民国二十九年元旦邑人杨芝泉书"。牌坊背面门顶有"引人入胜"行书大字,中门二联为"天泽涌泉流入与双清寻活水,巾峰垂地脉境缘一览小群山"。2011年连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连州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燕喜山摩崖石刻;坐落在连州市区巾峰山脚下的燕喜山,林木苍郁怪石飞泉,摩崖石刻随处可见。燕喜山摩崖石刻历史跨度千年,这也延伸出一种"燕喜文化"。连州文史爱好者张仁敏多年潜心研究燕喜山石刻,他认为,从石刻分布的数量和时空关系上大致可以解读不同朝代文化历史的盛衰。

其中有一处隐藏在泉眼之上的石壁,它就是有名的"廉泉之源"。北宋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文学家周濂溪任广东提刑时,在燕喜山石壁上题刻"廉泉之源"四字,长宽均约2尺,字里行间所倡导的官廉清正,古时是官员到连州上任的必访之处。

在文史学者看来,以摩崖石刻和历代亭台为特色的燕喜山见证了连州历史,又浓缩了连州文化。但可惜的是,这些石刻饱受风雨侵蚀、寄生物的缠绕,加上其他原因的破坏,燕喜山石刻面临着保护难题。据当地文化部门统计,目前有20处燕喜山摩崖石刻的字迹已经难以辨认,其中不乏唐宋名家之作。而现存的80多处石刻,也都逐渐风化模糊。1981年,燕喜山摩崖石刻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科学之友杂志社

在网站优化中如何查询死链接以及如何处理

青少年书法杂志

文存阅刊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