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鑫讯新闻网资讯网!
鑫讯新闻网>综合资讯> 滑县起名子河南滑县与滑州有何渊源五千年滑

滑县起名子河南滑县与滑州有何渊源五千年滑

时间:2025-07-16 浏览量:

近日,河南滑县传来好消息:2020年12月23日,已向省政府递交了撤县立市申请,并将撤县立市列为该县“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期盼已久的撤县立市终于有了眉目,对于普通滑县人来说,高兴之余首先关注的是改市后的名字。

据悉,撤县改市后,滑县将更名为滑州市。

滑州从何而来?古亦有之?还是今人自创?何以为滑?漫长历史中滑县又几改其名?用过哪些名字?

随溯源君一起来走过滑县五千年的历史,一探究竟。

滑县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五千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

在滑县大寨乡张家、赵营乡白云观、八里营乡孟冢上、焦虎乡刘格档,先后出土了红色花纹陶片,这是仰韶文化的典型标志,说明早在五千年前就有先人在滑县大地定居,不过那时他们尚处在母系氏族社会,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时光走过三千多年,到了父系氏族社会,龙山文化(黑陶文化)时期,滑县仍是先人定居的佳地,因为后人又在老庙乡唐古寺、万古乡老营、八里营乡卫王殿、牛屯乡蔡村、白道口镇刘营等遗址,出台了黑色绳纹陶片,还有陶俑、陶马、陶缸等。

先人继续在滑县大地繁衍生息,到了五帝时期,颛顼在此建都。

《史记·五帝本纪》载:“颛顼都帝丘。”

《河南通志》曰:“帝丘在滑县东北七十里土山村。”

之后,穷氏后羿、颛顼之后樊、黄帝后裔伯倏,都曾被封于滑县,分别叫鉏国、昆吾国、南燕国。

夏朝时,滑县又叫韦城。

“滑”起源于西周,最早叫滑台城

《重修滑县志》记载:“周公次八子伯爵封于滑,为滑伯。”

滑伯本来姓姬,他的子孙后来改为滑氏。

《元和志》云:“滑氏为垒,后人增以为城,临河有台,故曰滑台城。”

也就是说,滑伯的后人,用土筑起墙,又经修建,具备了城的规模,因为临着河边有个用土筑成的方形的高而平的建筑,古人叫“台”,所以就叫滑台城。

据考证,滑台在今滑县城关镇西北隅滑师院内。

滑县曾是春秋战国时卫国的都城,今有卫王殿遗址

春秋时,滑县叫曹邑,隶属卫国。邑,周代称侯国为邑,曹邑也就是卫国的附属国。

卫国,虽然不是霸主,也非强国,但它却是存在时间最长的周代诸侯国,历经907年,传41代君王,直到秦二世时,卫君角被废为庶民,卫国才彻底灭亡。

卫国在迁都滑县前,经历了一次几尽灭国的战争。

当时在位的是卫懿公,由于他不理朝政,北狄入侵,卫国战败,此事件还有剖腹葬肝的典故流传至今。

据说,卫懿公兵败被杀,北狄人残暴地把他吃掉,只剩下一个肝。卫国的一位旧臣抱着卫懿公的肝痛哭不已,竟然自剖其腹,将卫懿公的肝放到自己腹中,给卫懿公做了陪葬。

卫国经过此次浩劫之后,几乎灭国。后来,卫文公即位,在齐恒公的帮助下,讨伐北狄,得以复国。

齐恒公又帮助卫文公筑楚丘城,并迁都到楚丘。楚丘便在滑县境内卫南陂,俗称卫王城,现今有卫王殿遗址,在八里营殿上村。

后因黄河泛滥成灾,卫国又将都向北迁至濮阳的顿丘。

卫文公在位时,励精图治,发愤图强,卫国国力逐渐得以恢复。有书记载,卫文公初,有战车30乘,至晚年达300乘。古代以四马一车为一乘,千乘之国便是拥有许多兵马,为中等诸侯国。百乘之国,也是很不错的小诸侯国了。

秦灭卫国后,在滑县设白马县,隶属东郡。

滑州起于隋,历经千年一直未改“滑”字

隋朝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滑县开始称滑州。

“滑州”使用了七百多年后,明朝洪武七年(1374年),滑州改为滑县,下设6乡79里。

滑县自此一直沿用至今,其隶属几经易改,区域划分也几经调整,但“滑县”之名一直未改。

从秦汉到魏晋,再到唐宋元明清,两千年的历史,滑州历经沧桑,在战火和灾难中由重创到新生,再到重创,再至新生。

这其中,作为滑县人有些历史不能遗忘。

唐朝宝历二年(826年),明福寺塔在县城内西南隅落成,至今犹在。

宋代宝元二年(1039年),欧阳修为武成军节度判官,在滑州治所(现城关镇)东南隅建燕和之居,后人在此遗址建立书院,叫“欧阳书院”。著名的《秋声赋》便是欧阳修在此作成。

明朝洪武至永乐年间(1386年至1424年),朝廷七次自山西洪桐县移民到滑县,数量占当地人口总数的十分之三。

滑县位于黄河故道,经历最多的是水灾。翻阅《滑县志》大事记,两千多年来,记载最多的字眼是“决口”“漫溢”“泛滥”“淹毁”“汪洋”“河溢”等,仅有记载的便多达40余次。

汉成帝鸿嘉四年(公元前17年),黄河决口,朝廷不去治理,一直泛滥浸溢滑县长达28年。

参考书目:《滑县志》

百科论坛期刊

网站SEO优化审查的步骤及流程

新课程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