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享堂的矿机宿舍苏式住宅,始建于1954年——1956年。它是仿照前苏联建筑楼样式建造,取名“苏式三层起闷顶式住宅区”。
矿机宿舍区内现存有二十一栋解放初期的工厂式住宅,分别位于三个院落中,共有七、八个居委会。
改造前的苏式楼
这个方圆23.71公顷的宿舍区,既是太原市重点保护的工业遗址,又是山西省政府确定的历史文化街区。
楼门口钉着的牌子
虽然被定为历史建筑,但因年代久远,上下水管网老化、墙皮脱落等老大难问题普遍存在,住在这里的居民们叫苦不迭。
历史建筑保护牌
老伴的娘家在矿机,她家就住在苏式楼,所以我多多少少对这些建筑有一点了解。
改造前的菜市场门口
苏式楼每栋有两到三个单元,每栋有三层,一梯共有三户,准确地说应该是四户。
因为历史原因,每层中间的住户住着两家人。从中户的楼道门进去,南、北各住一户人家。两家共用一个楼门、共享一个厕所、共用一个厨房。厕所不到一平米,厨房大约有八平米左右。
老伴娘家住的恰好是中户。从共用的楼道门进去后,北面的那家就是了。房间大约二十二平米左右,是一个整间内套一个半间的格局,没有阳台。
对面的住户,是一个整间带着一个课桌那么大的阳台。由于年久失修水泥脱落,阳台已经不能站人。
从我1975年认识老伴到现在,对面的住户已经换了四家房主了。现在住着小两口带着一个孩子。除了中户,每层其他两家的面积也都超不过30平方米。
老伴一家自从住进来就没有搬迁过。老伴出生后就住在这个楼房里,这在50年代可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因为在当时,太原市的居民没几家能住上楼房的。听老伴说,这间房子里最多的时候住着老伴的爷爷、奶奶、姑姑、叔叔、父母、两个妹妹一个弟弟共十口人,真不敢想象他们是怎么住的。
1975年我认识老伴的时候,在老伴娘家住的人已经少了很多。老伴的爷爷奶奶已经去世、姑姑叔叔各自成家、老伴的弟弟插队不在家住。
即使这样也有五口人,当时是老伴姐妹三个在里面半间的屋里睡,那个房间一整个家都是用木板搭成的炕。十几年中,岳父岳母家嫁一个姑娘就拆掉一块木板。随着儿女们陆陆续续成家,家里就剩下了岳父岳母老两口,地方终于松快点儿了。
2000年岳父去世,家里只剩下了岳母一个人。近几年,岳母岁数越来越大,老伴每天都要过去,陪陪老人。
当时人人羡慕的楼房,经过了几十年的风雨,暴露出了种种毛病:首当其冲的就是电线老化和超负荷工作。随着现在家里使用电器的增多,老旧的电线早已无法承载,导致岳母家频繁断电跳闸,对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我得知后,叫了一个朋友去帮岳母家换电线。朋友拿起电钻要往墙上打眼的时候,电钻刚挨住墙面就打通了。我们在错愕中定睛一看,原来家里的隔断墙是芦苇草做的。再仔细观察,发现承重墙上抹的是黄土麦秸,电钻每打一个眼就掉下来一大片泥土。就这样将就着总算把电线给换了。
其次就是家里跑冒滴漏严重。家里的水费长期和总表不符,后来自来水公司下大力气解决成一户一表。厕所厨房的下水管道是铸铁的,锈迹斑斑,经常堵塞。找疏通管道的清一次80元,通一次用不了几天就又堵了。由于厕所是两家共用,你埋怨我、我埋怨你,天长日久,经常因为这点事生气。
这栋楼房的地面是现浇混凝土结构的,这在当时来说可是非常先进。可是年代太久了,楼房的地面如果有人走动都能隐约感到在发颤,脚往地面一戳沙子就蹦出来了。
这些苏式楼房是尖顶的,老伴家又在最高层,在楼道里抬头能看到房顶上面铺着瓦片。岁月侵蚀,许多瓦片都烂了,但是没人敢上去换,因为房梁架子是木头的,风吹雨淋,已经沤烂,承受不了人的分量。瓦片时不时地会掉下来,有的地方已经露天了。
楼门口挂着太原市历史建筑的牌子,不属于拆迁房屋。但是居住条件太差,老百姓苦不堪言,这就是苏式楼的状况。
2017年夏天,时任太原市长的耿彦波去矿机宿舍视察,耿市长也觉得很吃惊。当即就表示:百姓的居住问题一定要解决,刻不容缓。
2019年,享堂矿机家属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拆除了违章建筑、房顶上的瓦片也换成了新的、宿舍周边搞起了整齐的绿化带。宿舍区的地面也进行了硬化,宽阔平坦的道路看起来赏心悦目。
改造后的苏式楼
改造后平坦的道路
同步进行的“三供一业”改造活动也结束了,矿机宿舍变得更加宜居、舒适。太原市政府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脚踏实地为老百姓办实事,下大力气对矿机苏式楼进行的一系列改造,为这些历史建筑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供一业”后的暖气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