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鑫讯新闻网资讯网!
鑫讯新闻网>综合资讯> 娉婷电器维修四旬小区3年改出俏模样200

娉婷电器维修四旬小区3年改出俏模样200

时间:2025-01-07 浏览量: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2月24日讯(记者乔驰 杨菁 通讯员许怡晨)一片污水横流、“飞线”密布的老院子,变身为闹中取静、整洁温馨的小区,只因经历了这样一件事——老旧小区改造。

立面改造后,小区房屋看上去整洁简约。 社区供图

2019年起,江汉区新华街循礼社区循礼西马小区历经路面整修、管线预埋、立面粉刷、休闲设施更新、绿色景观改造等20多项“微整形”,焕然一新。

200多户居民欣然应和,重新装修了自家老屋,陆续从异地回迁,用脚步为“新家”鼓掌。

这几天,小区改造工程进入最后收官阶段,而居民们的返家潮依然火热。

曾经的“重灾区”,逢雨必淹气走居民

从江汉路北端出发,横穿解放大道,记者来到循礼社区实地探访。一圈新建高层楼宇的“丛林”中,循礼西马小区的七八层砖混结构楼群很是显眼。

尽管“个头”不高,但是在灰色新墙漆、葱葱绿植的映衬下,小区看起来也别有风味。这里的内部道路整洁,楼边管线齐整,不看建筑风格,很难想象这个小区“年近四旬”。

改造前小区房屋的外立面陈旧杂乱。 社区供图

循礼社区党委书记向娉婷手上的资料显示,循礼西马小区由1982年修建的循礼村、西马小区合并而成,共有楼房13栋25个单元,居民逾700户,常住人口1900余人。

孙华明,今年77岁,就是循礼西马小区的第一批“原住民”。对于过去的家园,她最深切的印象是:“重灾区”。

这个灾说的是内涝。循礼西马小区地势较低,比紧邻的解放大道低0.5米,比周边新建小区低接近1米。老的铸铁管道锈蚀后,排水不畅,渍水成为家常便饭。

孙华明家住4楼,每逢夏天暴雨来临,几乎无法出门,渍水最深可齐腰。她经常趴在窗台上,看着雨中的社区工作人员,拎着各种救灾物资,艰难穿梭。部分一楼居民只能靠社区送吃食,维持基本生活。

67岁的陈红就住在一楼,尽管住的单元楼地势较高,但雨势大的时候,灌入家里的雨水依然能没过脚背,“光用木板和布条堵门缝还不够,必须整夜不停舀水往外倒。”

不下雨,天太热也不行。空调一开,小区电容量不足,1个小时跳几次闸,“供电公司的师傅恨不得住在这里。”

到了冬天,各楼栋的水箱、水管时有崩裂,夜里一上冻,“水帘洞”变成“冰雪世界”,大家无法用水。

近20年里,孙华明和陈红看着老街坊一家家搬走。

2015年,孙华明终于熬不住,百般不舍地搬走了,到远城区儿子家居住。2016年,武汉遭遇多轮强降雨,孙华明不放心,站在解放大道的过街天桥上,望向小区入口的一片汪洋,默然无语。

当时的孙华明不曾想到,今后还能搬回来。

要改造,先拆社区办公用房

2019年,老旧小区新一轮改造的“元年”,住建部三部委联合发文,将老旧小区改造纳入保障性安居工程。

城市更新由此“转向”:从大拆大建逐步转为老旧小区改造,更多留驻城市记忆与情感。

正是这一年,循礼西马小区开始启动老旧小区改造。解决渍水,成为改造的“头号”任务。

“管网改造力度特别大,不仅维修改造了小区的地下排水管网,还新增两条排水管。”向娉婷介绍,这两条管径为1.8米的排水管,沿着精武路分别接入解放大道和新华路的排水管网,大大加强了小区的“海绵体”能力。

2020年夏天,武汉再次遭遇持续强降雨,循礼社区在小区的易渍水点,增设了多台抽水泵。暴雨滂沱之下,以往动辄淹水齐腰的地方积水只到脚背。

更多“急难愁盼”事一一被解决。

楼房的外立面全部修补、粉刷,更换雨阳棚,楼顶完成“平改坡”改造,极大缓解漏雨状况;天然气管道全部更新,老化电线全部更换,消除用气、用电安全隐患;完成二次供水改造,小区内新增供水泵房,高峰期用水不再发愁……

循礼社区还召开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张贴《致广大参与老旧小区改造居民的一封信》,并通过网格员、下沉党员,入户、上门走访征求意见,发动居民为老旧社区改造积极献策。

居民提出更多的期望:如果小区能变得更美就好了。

然而,闹市中心的小区最缺的就是公共活动空间,需要拆除一些建筑。

新华街决定先拆除“自家房”。今年初,循礼社区的4层办公用房开始打围拆除,社区居委会搬到临时办公点过渡。原址上还原为绿化用地。

小区中心广场就这样“凭空”冒了出来。22日,记者在这里看到,数百平方米的绿化广场上,崭新的休闲长椅倚靠在蜿蜒的绿化带旁,几位老人正在此休息闲聊。“下月,我们还会增加健身器材和塑胶道。”

循礼西马小区周边是一圈新建高层楼宇和商场。 长江日报记者乔驰 摄

如今,循礼西马小区的改造工作已接近尾声。原本“岔着进”的小区有了半开放式的围墙,安全又美观;60余个小花坛被设置在内部道路旁,为小区增添了几分绿意;能容纳40多辆电动车的停车棚也在加紧施工,未来居民还能在此给电动车充电。

老小区掀起装修热

今年,孙华明搬回来了,那些烟火气和人情味也回来了。

重新装修后,孙华明的老房子焕然一新。 长江日报记者乔驰 摄

她开启了新生活。每天早上步行15分钟,到武汉市青少年宫的操场上散步;中午若不想做饭,社区引进的居家养老中心配备有老年食堂,15元三荤一素,营养卫生;晚饭后,约着老街坊去小区旁的新商场溜达溜达,一天的活动满满当当。

孙华明患有糖尿病,需要定期上医院检查,“走到协和医院也只要一刻钟,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和菜场也在附近,生活太便利了。”

孙华明如今又回到了久违的“新家”。 长江日报记者乔驰 摄

“新家”+便利生活配套,吸引的不仅仅是老年人。

去年8月,在离开循礼西马小区近10年后,37岁的胡琛婷与家人又搬了回来。“老人常回来参加社区活动,小区一点点发生变化,他们看在眼里。”胡琛婷说,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小孩上学,这里都更方便,“现在的居住环境大不一样,当然愿意回来住。”

记者在循礼西马小区内转了几圈,发现几乎每栋居民楼里都有房子正在装修,施工的咚咚声此起彼伏。

“装修的基本上都是回迁居民。”向娉婷告诉记者,在超200名回迁居民中,搬走时间最长的达20年,最短的也有5年。

“喂,黄师傅,我的瓷砖什么时候能送到啊?”在小区18栋4楼,章女士正在自家老房子的装修现场“监工”。章女士一家人曾在这里生活了30年,2015年全家搬到金银潭附近后,这间房子就一直在出租。“现在小区的环境面貌大不一样,这里地段就更不用说了,儿子想把房子重新装修一下,当自己的‘婚房’。”章女士说。她琢磨着,未来的孙子还是回来上学更好。

200户、逾500位居民回家了,奔赴新的幸福。

【编辑:胡之皓】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首席财务官编辑部

交通科技与管理官网

西部学刊期刊

市场周刊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