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贫先治愚。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特别是要注重山区贫困地区下一代的成长。下一代要过上好生活,首先要有文化,这样将来他们的发展就完全不同。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教育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之一。近年来,梁河县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倾尽全力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推进课改,以实现义务教育阶段“零”辍学、精准资助不漏一人为目标,全力打好教育扶贫“组合拳”,探索出了一条梁河特色的教育精准扶贫之路,用行动践行了“一个都不能少”的初心。
主要做法及成效
提高保障水平做到所有适龄儿童“应收尽收”
为让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五年来,累计投资6.35亿,征地448亩,新建了遮岛镇九年一贯制、芒东二小等10所学校,改扩建遮岛镇中心小学、勐养二小等48所学校;引进研究生、东北师大等一本院校本科生在内的高素质青年教师65人,招聘普、特岗教师123名,选派优秀教师999名在县内轮岗交流,累计培训教师15000余人次。教师队伍和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校点布局日趋合理,县城新增学位2300个,彻底消除了“大班额”“超大班额”,城区学校“入学难”的问题得到有效破解,全县小学入学年龄由6.5岁降至6岁。
联防联控确保在校学生“一个都不能少”
制定了《控辍保学联防联控实施方案》,从责任、机制、措施、保障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任务分工和具体安排,进一步明确了县长、教育体育局局长、乡镇长、村长、校长、家长、师长(班主任、科任教师)“七长”责任,形成了政府线与教育线,县、乡、村、组“双线四级”联动机制。积极探索形成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学校、教育体育局、乡镇、村(社区)、挂包村单位和帮扶干部+学生的“6+1”劝返模式。通过“6+1”劝返模式,以及“双线四级”劝返工作责任的落实,确保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一个都不少”。2019年3月,通过户籍、学籍查询比对,发现平山乡核桃林村适龄儿童彭某某,小学五年级未毕业就已辍学,生源地学校校长和村组干部立即对相关情况进行核实,经了解彭某某因父母离异,母亲改嫁,父亲到陇川重组家庭,年仅12岁的他被父亲带到陇川的一个小村庄帮人放牛。核实到相关情况后,学校、村委会、派出所、乡政府等多个部门即刻行动,组成劝返工作组到陇川开展劝返工作,经过多次劝返,彭某某回到了向往已久的校园生活,现在平山中学就读九年级。
用法律武器解决控辍保学不惜启动“官告民”
制定了《依法督促监护人送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实施方案》,对控辍保学“四步法”相关环节制定了操作规程,明确了宣传教育、责令整改、行政处罚或催告、申请强制执行四个步骤,以及每个步骤的实施主体、操作程序、时间要求,对一个星期无故未到校上课的疑似辍学学生,学校开展三次劝返依然未返校学生,学校将相关情况报告给乡镇人民政府,由政府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开展依法控辍四步法。如芒东镇帮别村的适龄少年管某某,2018年辍学被父母带到广东打工,学校多次劝返依然未返校,芒东镇人民政府了解情况后,按照依法控辍四步法的程序开展劝返工作,在经多次劝返无效后,芒东镇和学校一纸起诉书将监护人告到法院,当管某某父母接到法院裁决书后,才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违反了《义务教育法》,醒悟后,立即把孩子送到芒东中学九年级随班就读。目前该生已顺利完成了义务教育,升入梁河县职业高级中学汽车修理专业就读。2019年9月至今,全县共宣传教育213人次、责令改正86人次,对监护人行政处罚25人、申请强制执行或提起诉讼13人,依法控辍的落实,为推进控辍保学,实现“清零”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精准资助确保全县学生“一个也不漏”
本着“应助尽助、精准资助”的原则,县教育资助中心定期与扶贫、民政、残联等部门开展贫困学生信息比对认定工作。为更加精准识别,对跨县就读的学生信息进行采集汇总,由户籍地开展比对认定并反馈认定结果。针对外省(省内县外)户籍在本地就读学生,采取信函索证的方式核实贫困信息,做到所有贫困生信息“无遗漏、无差错”。2017年以来,共计发放各级各类学生减、贷、奖、免、补等资金17999.06万元,惠及学生302071人次,惠及建档立卡贫困学生74962人次。“助前”“助后”全程公示,主动接受了师生和社会的监督,确保贫困学生资助“一个也不漏”,实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失学”。
因材施教确保孩子“留得住、学得好”
为让劝返学生留得住,定期组织心理教师对返校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并根据劝返复学学生年龄、辍学时间长短和学生个体情况,结合学生及家长意愿,采取普职融合、集中教育、单独教学、随班就读等多种方式,科学精准安置劝返学生复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返校学生感觉到自己能学会、努力能学好,逐步让他们对专业技能感兴趣到爱学专业技能,从而坚定继续学习的信心和热情。小厂乡大邦幸村学生何某某由于基础差,八年级上学期开始厌学,有疑似辍学倾向,为防止该生辍学,学校根据他的实际情况开展了分层教学。被调整到基础提升班后,老师从最基础、最简单的复习起,让他又燃起了学习的信心,从简单的开始,慢慢积累进步,最后,通过老师的帮助和他自身的努力,以超过分数线8分微弱优势考上了县一中。
成效与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率明显下降
通过多种形式“查”,履行责任“控”,带着感情“劝”,提质赋能“保”,全县义务教育阶段的辍学学生由2015年的124人,减少到目前的2人,小学辍学率由0.12%降到零,初中辍学率由1.85%降到0.04%,建档立卡贫困户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学生无因贫失学辍学。
各学段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义务教育阶段主要办学指标连续多年全州排名前列,高中阶段教育教学质量连年突破。2020年,全县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总分平均分、总分及格率、总分优秀率、全科合格率均居全州各县市第一;高考600分以上人数、本科上线率、文理总分平均分、文理综合平均分等多项指标居全州各县市第一。
区域教育品牌逐渐叫响
通过扎实做好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推进评价机制改革、城乡轮岗交流、高级教师职称改革、课堂教学改革,全县各级各类学校“软硬”实力都得到了较大提升,州内影响力不断增强。2018年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顺利通过验收后,梁河县教育体育局被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表彰为“全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县级优秀组织单位”,梁河县第一中学被省教育厅、省人社厅评为“先进集体”,成为2019年德宏州教育系统唯一的省级先进集体。2020年,梁河县一中高考成绩取得重大突破后,保山市昌宁县、龙陵县以及州内部分高中纷纷组织到梁河一中访学。为进一步学习梁河一中取得的成功经验,2020年9月起,州教体局安排全州各中小学校长分批次到梁河一中进行跟班学习。
经验与启示
01部门联动,依法劝返是做好控辍保学工作的“前提”
学生辍学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家庭原因,有社会原因,有学校原因,有个体原因,每一个辍学生辍学的原因都不尽相同,控辍保学最关键的一步是要“劝得返”。从梁河劝返情况来看,基本实现了“清零”的目标,建档立卡贫困户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学生无因贫失学辍学。从实际劝返启示我们,做好控辍保学,仅靠教师、学校很难实现“应返尽返”,需要各级各部门上下联动,形成合力。
02尊重个体,精准安置是做好控辍保学工作的“关键”
多数辍学生初次辍学时,基本都能劝返,但劝返后,反复辍学现象比较突出,根源是劝返后,在学校找不到归属感、成就感。梁河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做法是结合劝返复学学生个体情况,采取普职融合和集中安置的方法,逐步让他们对专业技能感兴趣,从而坚定继续学习的信心和热情。劝返经验启示我们,要想辍学学生劝返后“留得住”,必须留住他们的心,根据学生个体差异,科学精准安置。
03因材施教,学有所获是开展控辍保学工作的“终极目标”
控辍保学最终的目标就是为了让学生返校后“学得好”,要想让他们“学得好”,关键还是在学校、在教师,学校要不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改进评价机制,鼓励学生参与学生社团,让不同的人在学校得到不同的发展。跟踪的案例启发我们,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建立学业困难学生帮扶制度,返校学生才能“学得好”。
来源 梁河县融媒体中心